经过持续的负增长和调整,北京餐饮市场迎来了目前的稳定发展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日前,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7月,北京市餐饮收入达到100.14亿元,同比增长8%,这是近年来北京市餐饮收入首次单月突破10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北京每月餐饮收入超过100亿元,意味着北京整体经济形势稳定,消费者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表明北京餐饮市场已经进入快速稳定发展阶段,未来将在北京整体消费市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超过100亿
来自统计局网站的统计显示,2017年1-7月,北京餐饮收入总计590.23亿元,同比增长7.7%。仅7月份,餐饮收入就达到100.14亿元,同比增长8%。这是近年来北京餐饮收入首次单月突破百亿。据北京市烹饪协会介绍,北京餐饮收入单月突破100亿元,意味着北京餐饮业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北京每月餐饮收入一直保持在60-90亿元的区间,同比增速一直在6%以下。2015年平均月收入只有70.57亿元。2016年虽然有所增长,但也只有76.51亿元。进入2017年后,收入增长明显,前7个月平均月收入达到84.32亿元,增速明显加快。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所所长荆林波认为,北京餐饮收入单个月就超过100亿元,说明北京经济形势基本稳定,消费者支出强劲,对未来的预期也很好,所以消费者外出消费的比例和频率都在增加。统计局统计显示,1-7月,北京市实现市场总消费近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4%。从服务消费来看,实现消费7367.6亿元,增长12.9%。
不仅整个行业表现出色,企业的经营业绩也非常喜人。以全聚德为例,公告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聚德营业收入约为8.64亿元,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1.14%。虽然收入略有下降,但全聚德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相应增长,从去年同期的7066.7万元增加到7680万元,增长8.68%。这也被业内解读为全聚德整体发展仍趋于相对稳定。
多动能推进
北京的餐饮收入每月超过100亿元,这是由一些新的动能推动的。据京菜协会分析,北京餐饮月收入超过100亿元是由于北京大众餐饮消费成熟,以及北京在化解非资本功能的过程中禁止低端餐饮,使品牌餐饮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会,税制改革使大企业收入更加突出。
《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年工作计划》要求:2017年,北京将拆除4000多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开展占道、无证经营和“开墙打洞”,全市整治“开墙打洞”约1.6万个。丰台5000多户,海淀3341户,西城3000户,东城2300户,朝阳1800户。
这些空出来的市场空间需要品牌企业来填补。在推动救济改善的过程中,一些低端餐厅被取缔,然后一些品牌餐厅迅速成长。和合居副总经理宋今天对《北京商报》说,通过取缔一些低端餐馆,和合居一些门店的销售额大幅增加。“以早餐为例,去年合和谷40多家店的早餐平均销售额只有9万元,现在已经有exc了
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何表示,今年以来,北京餐饮企业注重提升生活服务业质量,从服务、品牌、食材等方面着手打造优质餐饮服务。京菜协会、北京市饮食协会、北京市餐饮业协会先后推出14位京菜代言人,大力推广北京传统小吃。京菜和小吃已经成为北京首都文化的重要载体,赢得了全国和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
餐饮外卖也成为餐饮收入增长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尽管北京的外卖订单仅排在全国第五位,但北京的中关村、五道口和Xi的二七商圈占据了前五大商圈的三个席位。宋说,从河河河家的角度来看,一些年轻人已经养成了买外卖的习惯,这将成为餐饮的重要组成部分。
餐饮收入占比会更大
虽然北京每月餐饮收入超过100亿元,但并不能阻止餐饮企业前进。未来,北京的餐饮收入将在北京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据更高的比例。
统计局统计显示,2017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5.9亿元,增长5.6%;其中,商品零售额5615.7亿元,增长5.3%;餐饮收入590.2亿元,增长7.7%。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51%,一个月前也是9.32%,2016年末仅为8.34%。不只是数据,随着北京餐饮市场回归理性,餐饮市场会发展的更好。景林波认为,北京餐饮品牌企业运营稳定,加快了与资本融合的步伐,在各种商业模式中繁荣发展。北京餐饮独特的包容性和多层次的需求,将为北京餐饮未来带来更大的发展。
东来顺集团副书记周彦峰表示,东来顺一直在做大众餐饮,并以其良好的品质和品牌获得了更多的认可。虽然前几年高端餐饮受到打击,但东来顺依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销量。
当然,要达到更高的水平,企业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消除困难。一些食品企业负责人表示,北京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让食品企业苦不堪言。“以前是一个员工在三四环可以租到1500元的房子。现在他需要住在五环外,房租上涨,带来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增加。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与员工分享才能留住人才。但即便如此,有时招聘员工也会出现问题。”
除了外界带来的困难,餐饮企业也要时刻警惕犯错。比萨创始人卢天才认为“餐饮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建立需要缓慢的工作和细致的工作。工作慢可以少出问题,快出问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出了问题,很难东山再起。好在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上海小青星大规模关店,味千拉面也是因为面汤问题,至今不景气。
2016年,中国便利店行业规模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门店数量和销售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但相对于日本成熟的便利店市场,行业规模6923亿人民币,普及率高8.2%,普及率只有0.45%的国内便利店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无人便利店的出现引起了各路资本的关注,便利店行业有望成为继自行车共享之后的又一热点。
新鲜食物是居民的日常必需品。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生鲜零售总额达到4.57万亿元。结合上半年零售业务情况,生鲜行业将在8月份突破高科技,继续受益。随着80年代和90年代后中产阶级女性作为新家庭主要消费者的崛起,新鲜食品正迎来消费场景和质量需求。《北京晨报》记者走访了北京的许多商业店铺后发现,生鲜管理能力日益成为线下超市乃至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另外,生鲜食品有很强的引流作用,对其他品类的销售增长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波士顿咨询公司消费者洞察智库的研究显示,60%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上次购买新鲜产品时也购买了其他零售产品,这种协同效应在包装食品饮料、日用杂货、个人护理、生活家居等方面尤为有效。
生鲜零售痛点变化,流通本质需要优化止损
中国生鲜流通更大的痛点在于损失率高。根据2014年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报告,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的流通损失率分别高出25%、12%和15%,而欧美发达国家仅为5%左右。2012年,中国水果和蔬菜消费量分别为5457.57万吨和13433.34万吨,分别占总产量的22.69%和18.95%。除了用于深加工的零件,大多数产品仍然没有实现价值交换。亏损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冷链物流建设落后。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种特殊的供应链系统,是指肉类、家禽、水产品、蔬菜、水果、鸡蛋等新鲜农产品从产地收集(或屠宰捕捞),并在产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中,从而更大程度上保证产品质量和质量安全,减少损失,防止污染。
虽然中国的冷链物流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落后。以冷藏车数量为例:2014年,我国公路冷藏车数量为7.6万辆,低于日本(15万辆)和美国(25万辆),人均数量更低。我国水产品、肉类、水果和蔬菜的冷藏流通率分别为40%、30%和15%,但整个冷链覆盖率分别仅为23%、15%和5%,而日本和美国的生鲜产品冷藏流通率可分别达到98%和80%至90%。损害木雅大脑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农产品流通的层次很多。受生鲜农产品生产强度低的影响,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多层次,多层次的运输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鲜农产品的损失。
由于生鲜食品保质期短,消费者需求刚性,生鲜食品回购率高,因此具有引流效应。对于其他品类的销量,有更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生鲜行业的流通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中国生鲜消费市场巨大,终端零售商需要质量稳定、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小农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得生鲜农产品市场需要巨大的流通环节来进行农产品的流通和配送。多层次的流通环节和落后的冷链建设使得流通环节的生鲜食品损失率较高,亟待改善。
对接“农资超市”缩短生鲜流通
此前,生鲜零售总额占社会零售额的13.8%。以生鲜零售终端的变化过程为线索,分析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生鲜电商、生鲜O2O的变化、商业模式、优缺点,发现每一个新零售终端的本质都在于其生鲜流通的优化。农贸市场的出现取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使得流通领域更加多元化
无论是农贸市场、生鲜超市还是生鲜电商,由于其独特的需求场景,都将继续具有存在价值。对于线下生鲜零售渠道而言,能够与“农资超市”对接,缩短生鲜流通环节,掌握自主生鲜经营能力的泛超市将在线下生鲜零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保鲜电子商务来说,具有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坚持新兴自营的保鲜企业已经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