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篇题为《2019年餐饮将逃离购物中心》的文章在餐饮朋友圈疯传。本文列举了很多食客眼中的购物中心“十大罪”。
1.房租太贵了
2.价格贵得要命,利润微薄
3.商场强势又没有安全感
4.品类同质化严重
5.越来越多的“死”商场
6.操作极其困难
7.这种关系很复杂,让人厌倦
8.资源被大品牌占领
9.投资成本高
10.好的地方进不去,坏的地方就是“死”
以前的商场是大部分食客即使破了头也想去的掘金高地;如今,当shoppingmall十大“罪”出来的时候,业内有人开始预言,2019年将有大量食客“逃离”购物中心。
真的是这样吗?
01
“购物中心运动”仍在继续
2013年左右,全国购物中心开始转型,逐渐增加体验式业态,餐饮品牌慢慢开始将触角伸向购物中心。
首创神话购物中心餐厅排队的老奶奶家,在展示餐饮如何与购物中心融合、创造商机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奶奶家从1998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杭州菜品品牌。目前奶奶家有200多家门店,分布在全国60多个城市,进驻一二线主流城市的核心商务区和高端楼盘。
前几天有更多媒体报道称,2019年末,外婆家新开了6家店,地点都在购物中心:
12月20日,奶奶的无锡滨海城店开业;12月22日,老奶奶的湖州长兴立世广场店开业;12月28日,奶奶的温州南塘新天地店、炉鱼温州南塘新天地店、奶奶的黄龙万科中心店一起开业;12月30日,奶奶的台州清悦城店开张。
同样,另一家杭州菜品品牌绿茶餐厅最近宣布,将在2019年前再开7家绿茶餐厅。这七家店分别位于万达广场、福州金融街、四川黄龙万科中心、Xi龙湖星月会、北京朝阳欢乐城、北京西龙多、广州白云万达广场、武汉永旺等。
短短10天,很多商场陆续上线,这意味着奶奶家和绿茶餐厅并没有逃离购物中心的打算,但仍在积极拥抱商业社区。
其实除了姥姥家和绿茶餐厅,还有很多餐饮品牌依然把购物中心作为主战场和根据地。
比如茶。根据西茶发布的最新店铺布局,即将开业的16家新店全部位于购物中心。
还有九寨沟,其创始人关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购物中心仍然是食客的主战场,没有地方可逃。据笔者调查,目前九毛酒在国内已开了148家店,其中近80%在商场。
餐饮品牌一方面积极拥抱商业体,另一方面商场重视餐饮,甚至有“饭”的渴求。
据统计,餐饮业务在购物中心的比重并没有下降,而是逐年上升。根据获奖者的大数据,2014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核心商业区已开业商场的平均比例大致如下:
数据源:赢大数据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核心商圈购物中心的餐饮业态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短短四年间从27.3%上升到33%。
记者通过调查还发现,很多新开的购物中心甚至把一楼的黄金地段留给了餐饮品牌。比如杭州最热闹的湖滨银泰in77,在一楼的奢侈品牌区,为“排队王”喜欢喝茶腾出了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经营了十年甚至更久的购物中心,也开始调整自己的餐饮业态,通过引入一些流行的餐饮品牌带来知名度。例如,深圳万象市推出了KiKusan Strike Valley House,深圳Coa
可见餐饮依然受到购物中心的青睐,餐饮品牌的“商城运动”还在继续!
02
“逃”或“不逃”的拼写是什么?
既然餐厅和购物中心都有各自的需求,互相需要,甚至是密不可分的,为什么业内有一种说法说食客要大批逃离购物中心?
退出可能不是“逃避”,而是“淘汰”
多伦多海洋自助组织副总裁徐岷曾公开表示:“从购物中心逃出来的说法是危言耸听。‘逃’只能说明品牌还没有适应商场的餐饮运营模式。这不是逃避,是淘汰。”
徐岷的说法不无道理。
通过走访广州体育中心商圈几个有代表性的购物中心,记者发现,随着商业实体的快速发展,许多已经开业的购物中心开始频繁调整餐饮业态,甚至在短短几年内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
例如,贾政广场。自2005年开业以来,贾政广场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一方面降低了零售业态比例;另一方面,它逐渐增加了餐饮、动画、儿童体验等形式的比重。
其中,2013年2月,贾政广场将开业9年的百家超市改造为高端品牌TASTE,营业面积减半,从1.3万平方米降至6000平方米,另一半成为美食广场。现在,贾政广场的餐饮营业面积已经从开业时的3万平方米增加到近10万平方米。
从2014年到2018年的四年间,贾政广场B1美食广场的餐饮品牌也经历了一次大洗牌。
从上图可以发现,经过短短4年时间,在贾政广场B1美食广场,只有翠花、苏世洛、工茶、满记甜品、箱根艺兴、仙欲仙、方舒、锁匠坊、瑞科爷爷等8个品牌依然存活,存活率只有25%!
曾经很受欢迎的品牌有很多,比如切斯特大叔、卡夫本,但是他们“逃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以切斯特大叔为例。2013年初,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烘焙品牌切斯特大叔一炮而红。采用饥饿营销的方法,购物中心出现了排队的热潮,消费者甚至花了四五个小时才买到一块芝士蛋糕。短短一年时间,切斯特大叔在中国开了120多家店。
而这种通过饥饿进行营销炒作的方式,只是短暂的引发消费者跟风消费。因为单一的产品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审美疲劳,技术含量不高,容易被模仿和抄袭。此外,它的盲目扩张和加盟机制,加速了人们早期采用者心理的消费,进一步缩短了品牌的生命周期。
相反,同样是芝士蛋糕主品牌的瑞科爷爷,在2017年12月更名为锁匠坊。瑞科爷爷不仅全面翻新店铺,升级产品,还在保留原有品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网红零食,让品牌保持热度。现在他在贾政广场站稳了脚跟。
面对品类同质化,瑞科爷爷不仅没有步四四叔的后尘,反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了下来。在红饭记者眼中,这与其升级迭代策略不无关系。
业内有人说,餐饮进入商场,会是九死一生,能活下来的都是势能强的餐厅。
强者在同一个领域胜出的事实证明,“优胜劣汰”是商业市场不可改变的规律。
也许,像切斯特大叔一样,千千完全从购物中心撤出的餐馆不是“逃离”,而是被淘汰了。
店铺是否撤单,与购物中心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
专栏作家赖琳萍在《商场》中写道,你想毁掉多少个就餐梦想?如文中所述,由于商场本身的设计缺陷,缺乏专业的投资团队和综合实力,营销方案不尽如人意,商场的支持力度不够,选址等问题,不仅无法吸引到好的餐饮商家,甚至严重导致店铺倒闭。
上述贾政广场位于天河路和体育东路交叉口,位于广州市中轴线的核心商业区,与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天河城、田桓广场、万灵汇等商业体相连。另外周边地区交通发达,消费群体成熟,这种区位优势给它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相应地,总有大量餐饮品牌排队进入市场。
另一方面,一些综合实力不足的购物中心,导致很多餐饮企业深受其害,陕西某面馆连锁品牌创始人郑先生就是“受害者”之一。
2017年底,郑先生接受了广州某商场招商部的邀请,进入该商场作为主餐厅,获得了良好的店面位置和三年的免租金待遇。
但由于新开的购物中心,地理位置偏僻,周边消费者有限,出入困难,购物中心的人流一直无法起来,以至于餐厅生意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在其他商场,我们的成交率往往能达到七八轮,最高的甚至达到20轮,但只有这家店最多能翻三倍。商店周围的几家餐馆已经关门了。合同到期后,如果店铺业务依然没有起色,我们可能会选择撤店。”郑先生说。
当品牌势能强大,餐饮品牌立足于购物中心,而购物中心的综合实力直接决定了餐厅的使用寿命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很多餐饮人来说,餐厅的退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意味着“逃避”和“不逃避”其实是餐饮品牌和购物中心的强项。
03
总结
势能强的餐饮品牌一直是商场竞争的对象,前有奶奶家,后有hi茶;但那些短期内无法快速盈利、缺乏特色的品牌和亲民店铺,还是会被大多数购物中心,尤其是核心商务区的购物中心所排斥。
正如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段春林所说,“未来餐饮市场的竞争是品牌力的竞争”。
从餐饮品牌与购物中心的关系来理解这句话,即只有那些具有品牌竞争力的品牌,才有权利在未来的扩张布局中积极选择购物中心;只有那些综合实力较强的购物中心,才能吸引更多的餐饮品牌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