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晨突然成了“网红”。
2018年1月15日,他在香港亚洲金融论坛上“随便”解释了麦当劳中国更名的原因,——。“当时想到了一些其他的名字,但是没有用麦当劳美国总部,后来怒称金牌坊。”没想到,这个话题当天就爬到了微博热搜榜的首位,连他都没想到麦当劳品牌的传播影响力如此之大。“现在我们投资的公司邀请我过去,特别强调不是中信资本的董事长,是麦当劳(中国)的董事长。”
中信资本和张逸晨成为关注的焦点,也因为收购麦当劳中国而走在前列。
薄熙来是在交易完成之后。当时麦当劳中国工商注册改为“金拱门”。这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引起轩然大波。麦当劳中国的公关团队做了统计。当时,与更名相关的张文曝光率高达90亿次。“什么广告能达到这种效果?”张逸晨对“无心插柳而收获颇丰”的结果并不满意。然而,关注的声音中也夹杂着疑惑和嘲讽。有人开玩笑说“这个名字很有地方风味。不知道有一天会不会变成中信美食摊?”
张义珍说:“我早就提议叫它‘新麦’,但是‘麦’这个词在中国已经注册为商标,加盟商不能用,但是你可以用GoldenArches——在美国提起这个,就知道是麦当劳了。”于是“金拱门”成了最佳选择。
这个诞生于1955年,拥有36000多家门店的巨头,长期称霸全球快餐连锁品牌,其强势风格可见一斑。
它是一个“不妥协的谈判者”。在麦当劳全球地图上,特许经营业务占比90%(2017年底数据),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30%。“一般情况下,加盟商只有权签订200页以上的麦当劳特许经营协议。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加盟商可以提出修改。”
但中信显然不是一个普通的“加盟商”。
除了中信资本,代表整个中信集团战略部署的中信——也投资了麦当劳中国,占麦当劳中国总股份的52%。众所周知,“红色资本”中信集团在金融、房地产、工业等多个领域都有资源。——麦当劳,一个深入中国市场多年的国际餐饮品牌,加入了“国家队”。据一位也参与谈判的知情人士透露,麦当劳原本想整体出售在华业务,但后来保留了20%的股份,因为对要约的“组合”有信心,所以会做出一些让步。
“像中信这样的加盟商在其历史上从未存在过。事实上,就他们而言,我们是他们在几十年全球谈判中遇到的强大谈判对手;我们在协议中做出的改变也是多方面的、历史性的。”
现在,这个“历史性”的突破将把麦当劳带向中国的什么地方?“国家队”的身份会影响麦当劳的市场决策吗?中国资本控股后,麦当劳将如何推进本土化?中国会有一套本土的房地产模式吗?张逸晨就这些问题接受了《中国企业家》记者的采访。
介绍当地供应商
CE:和麦当劳谈判难吗?
张逸晨:不完全是。说实话,中信资本这些年做了很多大项目。这一次中信和麦当劳的谈判出乎意料的顺利,因为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中国的商业必须采取轻资产模式。麦当劳现在全球特许经营率超过90%,在美国更高,几乎95%;但是在中国,大约70%是自营店。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必须改变。2015年新任CEO史蒂夫伊斯特布鲁克(Steve easterbrook)上任后,明确提出要增加33,354笔轻资产的比例。也就是说,从改善财务状况的角度来看,麦当劳对中国业务的授权经营方向是肯定的。
另一方面,麦当劳在中国出售业务不仅仅是一种财务考虑。它已经从天而降地明确表示,它只对战略投资伙伴感兴趣。
这与中信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整个谈判过程还是很快的。我们是2016年6月开始接触的,然后2017年1月9日签约。在8月8日正式送股之前,他们已经把我们当成新股东,邀请我们参加所有的战略会议、中外合作等决策事项。
行政长官:历史上,麦当劳很少对特许经营协议进行修改。中信这样的“巨无霸”作为加盟商有什么“特权”?
张逸晨:麦当劳的特许经营协议在商业层面相对详细。一般麦当劳和别人协商的都是200多页的特许经营协议,对方要签字。历史上基本没有人改变过这个东西。但是中信集团的盘子那么大,很多地方会发生矛盾,需要有分寸。比如加盟商原则上不能再做餐饮,但是中信有很多行业。比如中信书店有没有可能做其他快餐?当然不能和麦当劳直接冲突,比如肯德基。另一方面,麦当劳希望加盟商纯粹经营餐厅,而不能涉足供应链。它从不入股供应商以保证公平,但中信农业等等也属于中信。未来会成为它的供应商吗?
CE:也就是说麦当劳中国以后可以筛选本地供应商?
张逸晨:是的。未来,麦当劳中国肯定会加强本地化供应链,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和西部,一定会增加一些标准足够的本土供应商。这方面有成熟的做法。
当然,供应商必须通过麦当劳的标准认证。中国市场与全球供应商准入和管理标准相同,只是之前采用了全球统一供应商政策。我们希望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引进合格的本地供应商可以高质量地补充全球供应体系,从而更好地帮助中国市场的发展。
三级决策系统
CE:现在麦当劳中国已经从一个外企变成了一个“国手”。两种制度和文化会有冲突吗?
张逸晨:我们已经预先判断了这些问题。我觉得中信集团在这方面很开明。他们也意识到麦当劳是一家快速发展的消费品公司,原有的制度和文化对这个品牌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这些将继续保留,并将进一步放松管理。
为此,我们设计了两层决策机制。重大问题,涉及股权和投资变动或重大资本项目重组,需要到中信集团报批。但从运营方面来说,整个运营策略和薪酬体系都是设置在金拱门公司的董事会层面。这块板上有中信人(4席)、凯雷人(2席)、麦当劳人(1席)。然后在日常操作中完全授权给管理层——,所以不是二级,是三级。到目前为止,这个决策系统运行得非常顺利。
CE:新董事会成立以来,麦当劳中国做了哪些战略调整?
张逸晨:进入公司后,正式的董事会已经开过两次了。事实上,从年初到现在,许多策略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加快开店速度、加强数字营销、开发外卖等新策略,以及建立新的薪酬体系和管理考核机制。
行政长官:与过去相比,评估体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逸晨:总体来说考核指标差别不大,但在权重上做了一些微调,以更好地反映本地化运营的特点。原来麦当劳追求的是全球体系,在美国肯定有效。比如门店运营的关键指标就是人流。只要有流量,自然会盈利。所以对于引流,会做很多短期促销,比如一元套餐。
但是麦当劳在美国和中国的市场定位其实是不一样的。在美国,它以价格取胜。比如你想选择一家安全便宜的餐厅,你会选择麦当劳,并不是因为汉堡包更好;中国不是这样,麦当劳在中国的优势就是品牌。例如,香港有240家商店,平均每天吸引100万顾客。早餐和午餐有——个顾客不是问题。在此基础上,客户的单价是一个更重要的评估指标,所以要根据中国当地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取舍。
CE:还有一个区别是,在美国,麦当劳除了快餐企业之外,还被视为房地产开发商,但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产业模式。现在中信控股,中信集团有自己的房地产业务。麦当劳中国未来有可能发展房地产模式吗?
张逸晨:麦当劳在美国的房地产业务有其历史原因。他发家的时候恰逢二战后美国城市化,从大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张。当时麦当劳看到了这个机会,在新城区获得了大量位置好、价格便宜的楼盘,从而形成了一个楼盘和店铺。然后租模型;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刚刚开始向纽约、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大城市发展。麦当劳进入中国的策略完全不同。它在进入之初就锁定了大城市,通过锁定高质量的商业区来深度培育市场,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积极打造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当时房地产的价格在它看来并不便宜,对中国市场和政策了解不够,也没有判断房地产的机会。有可能未来重点发展的三四线城市可以同时购买和租赁店铺。但是我们进来之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它的总加盟商,财务和资金投入都没有问题。所以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寻找下一级加盟商的计划,但是一些省份,比如西部的一些城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麦当劳店,也有可能找到当地加盟商发展。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认真考虑这个方向,目前的任务是加快开店,因为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CE:麦当劳品牌在中国的许可期限是20年。到期后会改变吗?
张逸晨:麦当劳的特许经营协议基本上仅限于20年。
麦当劳一直是世界上不妥协的品牌。想做麦当劳加盟商,就得接受他的条件,因为在各个国家,比如美国,加盟商基本都是找有足够财力开3~5家麦当劳餐厅的家庭。他们认为彼此合作更容易。
据麦当劳介绍,在几十年的全球谈判中,他们遇到的强大谈判对手是中信——。中信这样的加盟商在其历史上从未存在过,双方在品牌和实力上旗鼓相当。而且他们也很清楚,中国要加快发展,合作伙伴必须有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找到那些小加盟商对它意义不大。
我们接受20年的期限,因为我们相信这将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双赢合作,这种模式将使双方长期受益。之前合作的很多加盟商都会到期续约,所以我们觉得“20年”期不是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