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资本市场、互联网、媒体、设计等行业跨境的“掠夺者”纷纷来到餐饮业。他们没有老师傅做的菜的味道,却一夜之间走红,每年半年开几百家店面,甚至吸引上亿资金帮助他们脱困。
相反,很多厨艺老手,凭着自己兢兢业业的努力,开出了好吃的老字号,开出了老字号,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只能坚持一两家店面。
做饭,味道不重要,对吗?
做饭喝酒是最重要的,而且是长期的体验。做菜的时候味道不重要,这已经被跨境的人证明了。为什么?
“味道”靠不住,嘴往往喜新厌旧
品味往往会勾起回忆。小时候妈妈做的粉条蒸肉(豫北地方小吃),很好吃。现在回想起粉条五花肉的味道,还是忍不住咽了下去。
为了在家谋生,妈妈在镇上最繁华的街道开了一家蒸猪肉店。她没有做任何营销宣传。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不能学学别人,弄出点声音,招呼客人。她说她内心相信美食会吸引顾客。
“这粉条蒸猪肉真好吃!”听到客人的评价,我妈很高兴,因为这不仅是对她手艺的褒奖,也意味着我的学费有保障。
然而,我高中毕业后,我妈妈的商店关门了。因为街道改造,我们付不起更高的租金。
当我再次分析餐饮经营的方式时,我发现记忆中的传统餐饮一直是靠“味道”慢慢传播的:这家餐厅做什么好吃的,当顾客口碑传播的时候,同城的人都是“味道”之后来的,无论是过去的口碑还是今天微博、朋友圈上的社交推广,顾客都是因为“味道”而感受并生活在这家餐厅。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都一再强化了味道是烹饪中最重要的想法。菜好吃,位置好,所以会有很多客人。成功的用餐需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像西贝这样一家成功的餐饮公司,提出了“美味战略”,巴努提出了“生产主义”,连大饭店都这样做了。有错吗?
但是,我的胃口和舌尖告诉我,“味道”不靠谱。今天再也吃不到小时候粉条蒸肉的味道了。反而觉得冻羊肉好吃,小龙虾好吃,世界上好吃的东西太多了。所谓新潮饮食,往往喜新厌旧。
我渐渐明白,味道鲜美的老字号餐馆和老品牌都是“记忆中的美味”,我也明白为什么他们还是多年的老店,却很难发展连锁店和加盟店。一些老餐馆消失了,甚至没有人去过。
经过深入思考,我对餐饮的“味道”有了两方面的理性认识:
一个
厨师觉得好吃的,老板觉得好吃的,其实都不是真的好吃。只有食客认为好吃的才有市场。
2
品味是一种精神认同,好的品味意味着习惯。思想习惯会变,好的品味总会变。
所以“开店做餐饮,口味最重要”的想法也是对的也是错的,主要看这句话什么时候放出。如果在客人到店前说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你尝过,这句话就会成为智慧的名言。
如果食客在嘴里,你应该能“拉”。男女第一印象,颜值是泡妞的秘诀(韩)。餐厅的特点就像面子的价值。可以“砸”给客户进来“体验一次”和“尝试一下”。顾客会亲自品尝。如果真的好吃,他会选择吃第二次和第三次.
简单来说就是以特色带客,以品味留客。第一,靠特色吸引消费者进店,下一步是靠品味留住顾客。
至于著名的食品公司西贝,其竞争力来自于西北菜的正宗食材。提出“美味策略”,增强对“好食材”的认知;巴努的“生产主义”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
味觉结合了味觉、情感、记忆和体验。顾客的嘴,顾客的心变得更多。在餐饮主流消费群体快速迁移的今天,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人越来越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正在爆发。
比如85后,90后,甚至00后这样的年轻客户,更需要社交需求,场景体验,调性搭配。好品味的重要性又被淡化了。
据调查,被一家快时尚餐厅吸引的顾客心理如下:1。吃这顿饭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2.喜欢,想和你分享;3.环境符合我的风格、品味、审美;4.美好的时光;5.共享的社会;5.服务友好;6.重感情,互相尊重,注重细节
“很久以前”,弦店的主流消费者都是年轻人,这是由夜店风格和各种玩法决定的。消费者来这里是为了高,享受喝酒,大胆约会和社交,玩和聊天。《很久以前》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精神”身份:我是一个“残忍”“酷”的人。
水货餐馆卖便宜的海鲜。整个餐厅的装修风格是海洋夜总会风格。内部很暗。餐桌上有光源。店里有很多海洋元素。感觉像是在店里的海盗船上。放快节奏的歌,很吵,还有表演。这种风格很快在几大城市流行起来,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排队等待早期采用者,并派朋友炫耀。
面对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餐饮老板该怎么办?
那些真正把小企业做大的老板知道如何跨境整合,并采取他们拥有的任何整合创新。有的老板把书香和菜香结合起来,有的老板把茶香和菜香结合起来。餐厅被改造成一个沙龙交流、交谈、认识人的空间。慢音乐,安静的环境,慢茶慢餐。去了瓦库之后,突然意识到这里是卖空间的。
融合餐厅正在成为街头的一种趋势,品牌也很多。这些餐厅各种新的盈利渠道的收入比例已经逐渐超过传统的美食收入,成为主要的盈利模式。
“野蛮人”入侵餐馆,不吃也赚钱
餐厅只有外卖送外卖才能形成新品牌?很多做餐饮的人根本没想到会被一个没有餐饮经验的互联网人打。
原来的中小型餐饮主要靠来店消费的顾客,但是有了外卖平台,中小型餐饮的配送半径扩大了很多,很大程度上迎合和满足了加班、懒人、居民的需求。只要菜不难吃,外卖争取的是物流和速度,再次削弱了味道的重要性。
皇太极被称为互联网餐饮,是因为他们抓煎饼外卖。据说以后他们提供的外卖会在中央厨房完成,通过工厂门店变成共享的联合生产。在皇太极的计划中,外卖是未来的核心,总收入的70%来自外卖。
“这是一个毁灭你却与你无关的时代;这是一个你被跨境抢劫却无力反击的时代;这是一个对手不比你强,但你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的时代!”马云的经典语录可以描述互联网悄无声息的入侵餐饮所带来的颠覆和变化。一些餐饮企业干脆把“中央厨房”变成了不吃饭的外卖,追求效率的标准化、产业化,食物的味道也同质化。
还有一些品牌,比如屌丝牛腩,因为“净感”好,与美食无关,所以很受欢迎。无论持续多久,他们赢得公众关注的能力都令人印象深刻。
这些互联网人来做餐饮,好像是越界了。其实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把互联网的优势和餐饮联系起来,然后通过资本把餐饮变成一个流量入口,完成资源的转化。具体怎么做产品,还要交给比较专业的餐饮人。
门口等着的“野蛮人”和连锁便利店和外卖一样方便,比外卖更有优势。在上海,全佳、7-Eleven、罗森等外资便利店抢占优势,销售生鲜、快餐。消费方便,价格实惠,实时更新,口感好,便利店看起来就像一个隐形的快餐店。这个可怕的未来杀手也吓到餐厅老板了吗?
除了口味,食客更要注意,多思考
画外音是本质。其实我不是说开餐厅的味道不重要,而是告诉你味道不错,它作为老板秘密武器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了,基本上是最低的门槛。除了口味,还要多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