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餐饮人抱怨生意难做,人难招,店难开,客户越来越难服务……都说这是餐饮最差的一年。
相反,那些做的好的餐饮老板,都是在扩张店铺、品牌、团队。对他们来说,他们正在赶上行业转型,这是迎合人的最好时机。
为什么越好越好?差别越大?由于行业的升级和竞争的加剧,市场对餐饮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餐饮老板不升级思维,不改变行动,渐渐的经营中就会出现一些悖论。我来总结一下:
追求服务质量与低劳动力成本投资的悖论
个别餐厅和品牌餐厅相比,用餐体验相差甚远。影响用餐体验的一大因素是人。品牌餐饮在员工待遇、员工福利、员工培训、工作环境等方面更有优势。
比如海底捞的员工宿舍,不仅提供空调、暖气、电视、上网,还为员工提供专门的清洁和换单服务人员,达到明星服务的标准,业内人士津津乐道。同时,品牌餐厅还会为员工提供更大的晋升空间和更大的发展平台,因此对优秀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
餐饮人才分布呈漏斗状,连锁品牌如筛子,一遍又一遍筛选人才,最后小餐馆的选择很少。再加上现在创业浪潮的冲击,有一点经验和能力的人都出去创业当老板了,留给餐饮老板选择的资源很少。所以现在小餐馆的老板没有选人的权利,只有被选上的。
在这种情况下,小餐馆需要为招募更好的人才或培养更好的人付出更多。成本的增加会直接影响收入,小餐馆利润很薄,很多老板高薪招人是不现实的。
于是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连锁店可以吸纳优秀人才,生意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相反,小餐馆老板只会觉得情况越来越糟,生意越来越难做。
对于个体餐饮业主来说,追求服务质量和低人工成本之间存在悖论。
如何解决这个悖论?
首先要掌握招聘和就业的技巧。
其次,雇佣制被合伙制取代。餐饮逐渐进入合伙人时代,甚至像西贝这样的大型餐饮公司也开始给员工分红,鼓励他们创业。小餐馆老板靠雇佣关系招人会越来越难。那么我们不妨改变思维,努力把员工发展成合作伙伴,以此来鼓励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通过标准化降低人工成本。将努力提高产品的标准化。如果标准化程度高,对核心技术人才的依赖就会降低。未来餐饮的趋势是去厨师,这也是降低人工成本的有效途径。
追求产品质量和低价销售的悖论
说了服务,接下来要说的是产品。最近奶奶家厨房的安全事件,把餐饮安全推到了风口浪尖。每当发生这样的事件,公众都会有同样的疑问:海底捞、奶奶家这样的企业不安全,小餐馆的菜能吃吗?
你为什么质疑这个?因为大企业采购渠道更正规,操作程序更规范,监管力度更强,这样的问题还是会出现。这些在小餐馆里是买不到的,而且东西卖得很便宜。质量能保证吗?所以现在有钱人不吃路边摊来标榜身份,有钱人吃野菜来凸显贵族气质。
大型餐饮有规模的优势,但也有难以控制的劣势。对于小餐馆老板来说,在质量上多下功夫就是弯道超车的机会。比如在安,虽然魏的凉皮是出了名的,但还是抵挡不了很多老式中式汉堡店不寻常的火爆,因为人家的包子是刚出炉的,肉是用老汤卤制的,里面有锅味和菜魂。
追求品质,说得好听点就是别出心裁。用心做美食,让产品更温暖。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的问题是,大多数小餐饮业主仍在忙于打价格战。消费升级,升级更好的包装,更好的环境,更漂亮的设计,再加上各种大型促销活动。考虑到餐饮毛利和净利润的底线,突出了产品质量和低价的悖论。
这种现象在外卖行业尤为突出。连外国人都无法理解中国。为什么坐在家里点外卖,那么贵的包装,快递,各种礼物,比去店里还便宜?这可能是连经济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悖论?
首先要改变惯性思维。提到质量不要想到好吃的。你说的搞活动,就是降价销售。我做了很多空洞的口号,无聊的海报,但最终还是得不到客户的痛点。你知道,不是所有的饭菜都是便宜的。顾客可能只想健康美味。
其次,低价不是唯一有吸引力的方式。好的产品不降价也能吸引别人,关键在于表达。很多小吃都有独家典故和故事,比如过桥米线,老婆婆饼,东坡肉等等。如果你的产品没有故事,你也可以自己创造一个故事,比如讲配料的故事,创业。
第三,我们应该努力领导竞争,而不是跟随竞争。面对低价竞争,我们要努力做好自己,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相信好的东西最终会得到市场的认可。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改变。
想做好营销和低成本投资的悖论
很多连锁品牌在营销投入大的时候,很多餐厅老板都会深有感触,而我们这么大了,也会在营销上砸钱。这也是一个悖论,宣传和营销的关系越来越大越来越强。
其实大部分老板都明白营销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小餐馆并没有专门的营销预算。只有美团打折,开店打折。比较大的店可能也会在节假日做一点推广,在店门口贴一张海报。真正能重视营销并做好的店铺很少。
每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店成为热门的网红店,但在营销投入上却极其节俭。节日活动,就想一个活动玩一玩;范小区,随便拉几个人扔两个红包;离线活动,遇到节日贴海报.很多老板在谈营销费用的时候会给出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与其花那么多钱做营销策划,不如把利润给客户,让他们好好吃喝。
说了这么多,盲目盈利不是长远发展规划。商人的核心目的是赚钱,凡是赔钱挣钱的都是流氓。更何况说给消费者利润的老板真的给客户利润吗?
餐饮赚钱的核心是四个字:开源节流。开源就是营销宣传,想让更多的人进来。节流就是优化产品和服务,优化成本结构。这个节日是关于储蓄的,不是储蓄,更不是禁欲。
营销投资的另一个方面是学习投资。大多数人做不好营销,主要是缺乏营销思维。营销不是宣传。宣传是有形的、功利的、立竿见影的推广,而营销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宣传解决现在,营销解决长远。营销思维的培养也需要日复一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验证。
如何解决这个悖论?
1.注重营销。学习市场营销相关知识,勇于实践理论。我们都知道营销的重要性,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不知所措。所以要多学习,多研究,理论联系实际。
2.培养营销思维,不要把营销变成推广。不要提营销是打折,打折只是一种促销。提升自己的营销思维,做好日常细节,让营销贯穿店铺运营的方方面面。
3.让你的营销有意义。明确营销的目的,不要为了营销而做营销,最后做一个自杀营销。
感性创业和残酷市场竞争之间的矛盾
有很多佛教企业家,他们最初的梦想是做一个类似午夜食品店的小店,为喜欢这家店的食客做自己喜欢的食物。或者开一家咖啡馆,或者开一本书,给城市里所有无家可归的人一个家。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遇到了许多带着梦想进入餐饮业的年轻人,然后带着满满的失落离开了。因为现实总是残酷的,因为租金不会因为感情而打折。
想做一个有感情的温暖店铺和残酷的市场竞争是一个悖论。因为感情是主观的,但市场是客观的,很多人在创业之初,对市场缺乏了解,不做市场调研。他们一腔热血一头扎进餐饮业,把整个行业搞得天翻地覆,最后还是失败了。
网络统计显示,餐厅平均寿命越来越短,关闭率越来越高。看似市场竞争太残酷,其实这个行业的玩家太大胆了。
如何解决这个悖论?
首先,创业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客观看待。
其次,创业的时候要和别人沟通,尤其是有这方面经验的人。你要相信经验的力量,不要总觉得自己的创造力是天下无敌的,你最初的那颗心就能感动世界。
还是那句话,不要去几个网上的明星店,就觉得自己当老板开店很爽,其实吃吃喝喝也挺苦的。
想成为品牌和缺乏发展眼光之间的矛盾
很多餐饮人都梦想着做自己的品牌,但最终只有自己的一个标志。招牌和品牌的区别用一句话概括:客户选择你是因为看到你,这就是招牌;客户选择你是因为他们想到了你。就是这个牌子。简单来说,品牌就是占领客户的心智。
有的老板开很多店都以为自己有品牌,想疯狂扩张,结果半途而废。也有一些老板只开了几家店,就获得了大量的融资,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
做品牌要想长远,不仅要考虑单店利润,还要考虑长远发展。品牌建设前期投入会比较大,因为一开始就要做各种工作。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增加曝光率,同时尽最大努力保持良好的声誉。我们应该努力保持品牌的固有形象,不断改进和创新,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很多人只看到一个成熟的品牌轻松赚钱,却看不到老板最初的坚持和辛酸。
比如近两年很火的外卖面食品牌Xi安,在火爆之后被很多人模仿,最后基本上就没落了。因为这些人没有看到老板最初做这个品牌的努力,产品的反复迭代,一开始赔钱赚钱的营销,铺天盖地的宣传,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
很多餐厅老板存在想做品牌不想做长期投资的矛盾。发展意味着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来换取更长远的利益。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品牌,但缺乏发展的眼光,那么就很难长久。
如何解决这个悖论?
1.坚持是迎合的关键。很多品牌都是靠长期积累的口碑和一点点积累的经验。欲速则不达。许多人渴望成功。他们总想一夜之间推起一个网络名人品牌,却不知道那句古话“见他起高楼,见他楼塌”。迎合的人一定不能忘记自己最初的意图。很多人的失败在于做的时候忘记了最初的意图。
2.思考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终会归结为思维的差异。据说,当张勇在四川简阳开第一家海底捞火锅店时,他的服务要求已经达到了极致,因为他的目标是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巴努对产品是认真的,产品只能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好原料,所以他在生产主义上是成功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品牌只是从众的结果,但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品牌就是信仰,正如登山者所说,因为山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