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深度分销作为一种门槛低、普适性强的营销体系,是从“最小营销单元”开始的,不需要高资源投入。
没有资源门槛的投资,不等于没有门槛。主要有两个门槛:一个是认知门槛。先理解这个问题,率先行动,在进化过程中不断迭代,就是为模仿者创造一个门槛;第二,管理门槛。深度分布最后是战术的海洋,大量高密度的人员投入,管理是一个很高的门槛。
由于深度分销门槛低,技术含量不足,模仿相对容易。所以深度分布迭代很快,几乎2-3年一次。
据我观察,从2003年开始,深度分布经历了6轮迭代,我把它分为7个阶段,有些阶段是互相交叉的。
第一阶段:客户展示
第二阶段:增量指导,改善基础工作面
第三阶段:晋升导向
第四阶段:直供终端KPI
第五阶段:压货买断
第六阶段:参观和销售
第七阶段:渠道数字化(B2B)
第一阶段:客户展示
我把2003年称为深度分销的第一年(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我以快消行业为例)。2000年,市场重心下沉到“以县为基本营销单位”,从此形成代理格局。
2002年,下沉市场重心的红利释放,深度布局提上日程。从《销售与市场》开始,深度分布的文章在2003年开始密集出现。从而开启深度配送的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深度分销的特点是:客户展示。
表达方式是:深配八步工作法。
在前期深度配送中,由于业务员刚上门,店家很热情,配送工作很简单,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展示面,销量与展示面成正比;第二,顾客情绪,也就是和店主的关系,导致店主的推荐。
深度发行的拜访八步法有很多版本。早期版本是我提出的,后期版本是卫青丰富的。
早访八步法包括:准备、问候、检查、抽样、查库、补货、POP发帖、告别。
烟草企业的“八步工作法”是:招呼客户、查样本、提供信息、指导运营、了解需求、培育品牌、收集信息、与客户告别。
卫青对深度分销的推广贡献很大。当时他提出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概念,并以“讲道理、讲实际”为笔名发表了许多关于深度分销的文章。现在网上流传的卫青版八步工作法,已经是一种深度发行成熟的方法,内容非常丰富,富有戏剧性。这里不详述。有兴趣的可以在线探索“中小终端访问标准八步曲”。
在整个深度配送的过程中,因为拜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八步拜访法一直伴随着深度配送。但是早期的拜访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现在的拜访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第二阶段:基础工作面增量指导
从2005年开始,可以通过走访解决销量的深度分销迅速过去,以改变营销的基本工作面,以增量为导向,迅速转向深度分销,我称之为“基本工作面的增量式提升”。现阶段的深度分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销量六大增长点:
1.通过“战斗产品”清理门户;
2.消费者教育;
3.发现焦点市场;
4.产品丰富,结构调整;
5.建立区域战略市场;
6.重心不断下移。
销售增长的六个来源:
1、新产品推出;
2.新市场开发;
3.访问结构的优化;
4.消费者教育;
5.推广手段创新;
6.加强销售队伍。
销售增长的两大突破:
1.从注重配送商品到注重“退货”,即比以往更多地补充新产品
这一阶段的深度分销不再局限于“客户展示”等表面工作,而是涉及基本面的工作,可以带来“持续的销售增长”。
深度分布的缺口就是从这个阶段打开的。第一,从表面工作到基础工作;第二,从单一的切入点,深化到线面联动。现阶段深度发行已经有门槛,主要门槛是深度发行的管理。
第三阶段:晋升导向
面向推广的深度分销始于2008年。应该说现阶段的深度分布已经从操作系统走向成熟,深度分布完成了认识论、方法论、方法学的统一。这时候我和金焕民先生按照深入分发的做法发布了《中国式营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也造成深度分销效用短期下降。这时,一些优秀的企业推出了新版本的深度分销。例如,统一在推广老坛酸菜的过程中,提出了“建立以推广为导向的销售体系”的理念。当时,不仅客户展示不能带动新产品的销售,而且基础工作的改进也非常困难。
以促销为导向的深度分销有四个特点:
第一,从讨好店主(顾客情绪)到引导消费者,从现在的语言来看,就是用C端逼B端,因为都是客人,顾客情绪成了保健因素;
第二,通过“三次精准打击”彻底激活一家店铺;
第三,深度分布由个体单位变为群体单位;
第四,正常访问和精确打击的结合以波浪式的方式促进了深部分布的演化。
客观来说,推广导向的深度分销门槛高,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意识和管理能力。然而,真正实施促销导向的企业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四阶段:关键绩效指标的直接供给
2010年前后,行业领军人物之间的深度分布达到白热化水平。早期是对KA的竞争,让代理商无利可图;后期对一线、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争夺,让经销商跟不上。于是,中心城市的经销商被边缘化,不再直接面对终端,从代理商变成了服务商,主要承担资金和配送的职能。深度分销的主体从代理商或代理商制造商转变为制造商直接供应。这是只有行业领袖才能做到的。
由于龙头企业的SKU多,管理层次多,员工流动性高,深度分销的KPI体系逐步完善。虽然过去存在KPI,但KPI的复杂性和系统化是在2010年以后出现的,如访问率、交易率、访问周期、命中率、分布率(按数量分布率和加权分布率)、渗透率、渗透率、双人展示比例、激活率.为了管理这些绩效指标,还建立了客户关系记录卡和主管的协作访问
任何一个用KPI解决问题的人,都面临着“老鼠打猫”的困境:第一,KPI就算是真的,做的好,也不一定有结果。KPI的技术指标很难恢复到销量;第二,KPI要求的工作很难产生持续的增量。
一般来说,当KPI成为主要评价指标时,就意味着模型失去了力量。在KPI开发的最后,运用定位、拍照等技术手段,成为上下级博弈的工具。
深度配送演变成了直供,厂商的销售力量大幅提升。2012年,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整体劳动力供给下降。另外,90后进入就业大军,直供面临很大问题。
第五阶段:压货买断
从深度分布开始,就有了占位的行为。但是占仓和压货不一样。前期以占用终端资金为目的占用仓库,后期则丧失了占用资金的功能。如果仓库占用还在终端的合理销售范围内,压货就是超出正常销售能力的仓库占用。
仓库转p核算
2013年,大多数快消品行业的销量达到历史峰值。但由于长期增长的惯性,企业并不认为销量下降是行业问题,而是营销问题。在销量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的本能反应是“下大力气促销”,表现方式是压货。另一种购买大品牌的方式是买断,不仅仅是为了KA,而是为了分销终端和货架。
深度分销从客户情绪到买断再到“终端购买流”的行为,此时深度分销已经变质。
压货带来的问题是深度配送的倒退。由于终端承受商品压力的能力有限,伴随着商品压力的步步推进政策带来了第二批的回潮,深度配送“一夜之间回到十年前”。
相对于第二批大品牌的回潮,大部分小企业放弃了深度分销,回归“省代”,专注于做好产品,导致小企业产品创新率快速上升。以前“省代”是大配送,现在“省代”有基层配送网络。
第六阶段:参观和销售
早期的深度配送是“大篷车”带货配送,没有规划。有些大型代理商SKU多,配送效率低。适时出现了SaaS体系,解决了订单与配送分离的问题。
SaaS系统有两大思维,一是管理思维,起监督作用,用系统“打卡”,二是营销思维,用系统管理终端。
SaaS系统在深度配送中的应用大致在2013年左右,以大型代理商为主。很难在中小代理商中推广。
金是一家以销售拜访系统解决销售增长问题的标杆企业。然而,SaaS系统在深度分销管理中的应用仍然受到很大抵制,主要是因为一线人员不自由。所以,除非老板下定决心,亲自上线监督检查,否则很容易被各级管理者拒绝。
第七阶段:频道数字化
2015年,B2B介入渠道、阿里零售渠道、京东新渠道、众多B2B平台涌现。
B2B平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订单平台;另一个是仓库调拨平台。
B2B早期的目标是取代经销商,减少流通环节,希望成为B2C那样的集中平台。虽然B2B平台的普及率在短短两年内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大品牌一直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催生了以品牌所有者为主导的渠道数字化,简称B链。
渠道数字化是深度配送的革命性工具,在“精准服务”、“精准打击”和提高人员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信未来几年渠道数字化会得到广泛应用。
深度分布的迭代逻辑
深度分配的第一阶段纯粹是认知红利。门槛低,收入高。启动“最小业务单元”,然后形成点、线、面,带动企业崛起。如果有门槛,主要是认知门槛。
从第二阶段开始,我们开始测试深度分发的基本功。基础工作,看似普通,其实包含基本功。它不仅考核布局能力,还考核管理能力。因此,在第二阶段,大量企业开始落后。到目前为止,许多企业仍然局限于参观八步法,没有取得进展。
第三阶段的推广定位包含了深层次的技术内容。国内能做到推广导向的企业很少。
从第四阶段开始,深度配送进入了争取资源和投入的阶段,演变成了只有行业领袖才能做到的模式。创新红利完全消失。
直供第五阶段完全失去了深度配送的初衷,成为清理门户的手段。
从第六阶段开始,深度分销进入互联网“启用”阶段。未来,以B链为特征的深度配送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技能,B链将成为基础设施,取代深度配送的新模式将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