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升级的时代,“变化是一样的,一般规律是一样的,成绩是最好的”似乎适合每一个在瓶颈期挣扎的行业,包括已经“睡”够久的——团餐。近年来,不同于企业、医院、事业单位的团圆饭场景,校园团圆饭开始逐渐展现出其有趣、敏锐的一面。为了满足年轻消费者在时尚、个性、体验、服务等方面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校园团膳开始尝试转型,网络名人食堂和黑科技食堂往往成为热议的焦点。
近日,在人民网、餐饮老板内部参考、专业餐饮网、筷子思维、团餐、支付宝联合主办的“‘TOP Food Festival 2018’全国高校食堂评选”中,在中国饭店协会的指导下,涌现出一批在服务、技术、菜品、外观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高校食堂。他们不仅在老师和学生中很有名,
1月11日,“2018全国高校食堂颁奖典礼”在北京温德姆酒店举行,来自中国饭店协会、地方协会、媒体、高校代表、团餐企业、服务商的500余名代表出席。6个奖项尘埃落定,持续20多天的食堂评选活动终于告一段落,食品升级、服务升级、技术升级等问题再次被关注。
那么,哪些大学获得了榜首呢?他们有哪些特点赢得了评委和用户的认可?答案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各大高校食堂展示的“创新”、“多样”、“高效”、“智能”等全新功能。
中国最大高校食堂评选
“TOP美食节”是全国高校首次对食堂、品牌、服务、个人进行多维度评价的年度评选,覆盖中国主要区域主流城市的1000多所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福州大学等。截至1月8日,已有近2200家高校食堂报名并推荐独立参与,累计投票数已超过330万。
除了这次食堂评选,主办方还通过颤音、微信、微博等方式,在网上推出了“TOP Food Festival”话题讨论、“找锦鲤吃菜”等一系列活动。一度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成千上万的网民通过发布创意短视频作品为自己的学校食堂拉票,得到了数十万网民的关注、转发和好评。
据悉,高校食堂和食堂服务提供者有两个综合奖项,从颜值、黑技术、零食品牌、米师傅四个维度评判有四个个人奖项。对每个奖项的评价都是在综合考虑专家评审和最终用户投票金额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一个专业性、公信力、含金量都非常优秀的国家大典。
“2018高校食堂50强”是“顶级美食节”综合奖项之一,主要考验参赛高校的整体实力。
目前食堂之间竞争激烈,难以吸引顾客和留住顾客,已经成为高校团餐的主要痛点之一。只有提高食堂的综合竞争力,在服务、菜品、技术上取得进步,才能最高效地留住客户。中国农业大学、Xi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11所高校入选“2018年高校食堂50强”榜单,其中中国农业大学第二食堂以近3万张选票排名第一。
中国农业大学公寓第二食堂一直被誉为“北京第一高校食堂”。那里,不仅菜肴种类繁多,而且色香味俱全,荤素搭配也很健康营养,味蕾惊艳;自助选餐也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何菜肴
“我们希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为此,我们以健康和绿色的理念调整了食堂的食物结构,现在我们供应一些优惠率高、营养丰富的菜肴。我们把‘家庭服务’纳入日常管理和服务,做有感情的食堂。”中国农业大学餐饮服务中心运营部副主任小李在获奖感言中提到。
“颜值”、“技术”和“服务”都受到关注
在消费升级时代,学生的消费观念已经从“饱腹感”转变为“吃的品质”、“吃的健康”。高校团餐企业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新需求,按需转型,留住客户。
一些高校食堂开始重视个性化装修,优化菜品结构,引入创新技术,吸引了大量学生群体体验网上名人食堂。此外,那些特色摊位和连锁品牌落户高校食堂后,师生的用餐体验得到提升,好评如潮。
这些价值高、科技含量高、摊位丰富、服务周到的高校食堂代表也出现在“2018全国高校食堂颁奖典礼”上。他们对传统团餐从外观形象到内部管理,从菜品到服务,从技术到理念进行了全面的变革。
“面值越高,责任越大”似乎是个笑话。但在大学食堂全面升级的契机下,那些通过外观改造优化学生就餐体验的大学食堂,确实为其他高校树立了榜样,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五食堂、重庆大学前溪河餐厅、东南大学桃园北金河美食广场、郑州大学河源餐厅、成都大学第五食堂、山东药食职业学院等。这些食堂被列入“2018年十佳高值高校食堂”,其中成都大学第五食堂以25913的高票排名第一。
近年来,餐饮“黑科技”的兴起,表面上刺激了消费者的感官,实际上却方便了消费者,优化了他们的用餐体验。现在,“黑科技”已经进入大学食堂,移动支付、大数据、智能称重等创新技术成为食堂日常管理的好帮手,智能餐厅层出不穷。
中国人民大学北食堂智能餐厅、中南大学8号食堂、西南交通大学书院1号食堂、合肥工业大学1号食堂、福州师范大学翠竹园餐厅、安徽工业大学8号食堂等10家高校食堂,以创新的技术优化了前端支付和后端管理环节,为师生创造了便捷、智能的就餐环境,登上了“2018年十佳高科技高校食堂”榜单。
中国人民大学北食堂副主任张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2018年夏天去了智能餐厅系统。以前在学校吃饭,人比较集中,人工刷卡排队很多。现在有个信息系统,首先缓解排队的压力,过得很快,也就是两三秒;第二,通过后端数据库,将所有菜品存储在仓库中,可以看到每一道菜的受欢迎程度,更好的指导操作。”
“食堂味道太单调”“菜一点特色都没有”一度是学生吐槽的焦点。特色摊点和优质连锁的引入是许多高校团校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018年高校食堂十大零食品牌”或许能为迷茫的高校食堂提供启发。
在这次评选中,中国传媒大学的“小崔振面”、天津大学的“尚品铁板烧”、福州大学的“春百味”、河南大学民生学院的“五谷鱼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的“友粉”、重庆科技大学的“吃好吃好”等,以实惠的价格和美味的口感赢得了一批同学的支持
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商:帮助集团餐饮产业链升级
“2018年高校食堂服务商TOP30”是本次评选的又一个综合奖项。名单中,黔西河集团、中粮集团、中国快运餐饮、快客力集团、熊伟科技、郑达、怡海嘉里等企业被“TOP Food Festival”组委会推荐。他们为大学食堂提供信息化建设、食品安全检测、食品供应等不同维度的服务。他们不仅是团餐产业链中的供应商,也是高校团餐升级的推动者。
团餐行业产业链长,涉及子环节多:上游主要是团餐企业的供应商,包括农产品种植、畜牧业、配料生产、食品保鲜、包装及半成品加工、原材料运输配送;中游是团餐运营企业(团餐企业),包括餐后加工、摊位装修、餐饮设备采购等餐饮管理和服务(如团餐配送);下游是甲方的单位和消费者。此外,其他一些供应商也为团餐企业提供人员培训、品牌研发、食品安全监管等服务。
以前团餐行业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相对独立,业务相对分散,市场集中度低。随着一批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商的崛起,以及大型团餐企业在各个环节的深度布局,团餐行业通过专业化服务,在标准化、流程化、集约化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菜肴的风格和味道是否对胃口是影响用餐率的关键。如何提高就餐率,让学生爱上食堂就餐,是每一个团体餐饮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在学生的用餐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对菜肴和服务的要求更加多样化。他们渴望更多的参与感。为此,我们围绕客户需求密切调整菜肴结构,挑选和剔除所有菜肴的过程有学生参与。”黔西河大学事业部总经理张永娟说。
食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商可以从源头严格控制质量,帮助食堂消除安全隐患,让学生吃的每一顿饭都达到健康安全标准。对此,云曦食品安全首席执行官王帅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的问题,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在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的同时,还要创建品牌区,帮助食堂建立自己的食品安全规则,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消除所有安全隐患,优化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我们愿意协助高校团膳经营者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可靠的就餐环境。”
各大优秀服务商介入团餐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帮助高校食堂实现了前端和后端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从而推动了高校团餐行业的转型,使传统团餐走向创新、智能化、高效化、多元化、安全化的新型团餐。比如团餐数字化服务商将移动支付、面支付、智能称重、大数据应用等信息工具带入高校团餐行业,优化师生用餐体验,提高食堂管理效率;食品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可以帮助食堂对采购、质检、仓储、物流等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精力浪费,节约成本。
在校园团膳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趋势下,“2018全国高校食堂评选‘TOP Food Festival 2018’全国高校食堂评选”作为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高校食堂评选活动,汇聚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先进的食堂、最优质的团膳服务商。国际王表示,此次评选旨在引领高校团餐的升级转型,掀起高校团餐2.0浪潮,为高校提供模板参考。他还希望借此机会引起公众和业界对校园团饭的关注,并聚集全社会的力量来p
近年来,在消费升级和技术变革的推动下,校园之外的其他团膳形式也在悄然变化,在产品升级、供应链创新、支付结算、食品安全等环节进行了创新升级。从传统团餐到新团餐的升级之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团餐从业者需要不断探索更先进、创新、完善的经营模式和形式,在进一步推动市场规模扩大、保持高速增长的前提下,以市场化、产业化、大众化、信息化为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突破方向,实现从初级粗放型向多元化精细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