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作为一种国际商品,在全球期货交易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石油。根据ICO(国际咖啡协会)数据,2017年至2018年全球咖啡产量为1.5966亿袋,比上年增长1.2%。2018年2月,世界咖啡出口量达到993万袋,同比增长0.4%。巴西、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主要生产国占世界咖啡产量的70%。
全球来看,巴西咖啡产量居世界第一,美国咖啡消费量居世界第一,年消费量约3万元。虽然中国每人每年只消费4杯左右的咖啡,但整个行业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全球2.5%的平均增长率,成为全球咖啡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去年7月,星巴克以约13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合资公司在华东市场剩余的50%股份,从而实现了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全面直接经营。
10月初,英国咖啡公司科斯塔完成了与江苏大岳集团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大岳卡萨家族的股份收购,使科斯塔在中国完全拥有华南市场。这两大巨头在中国咖啡市场的野心无意中给了中国投资者一记强心针。
最开始是做咖啡销售平台起家的连咖啡B轮融资1.5亿,上海精品咖啡品牌跷跷板投资4500万,投自助咖啡机。前CAR公司团队甚至花了10亿元建立了一个新的咖啡零售店.一时间咖啡行业风起云涌,竞争激烈,疯狂追逐的背后会产生新一轮泡沫?为什么今年会爆发咖啡?未来会走向何方?
为什么是咖啡?
自从神农尝过草药和解毒茶,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就很长了。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但是为什么咖啡在中国有机会?首先,咖啡是仅次于茶和可可的世界上最大的饮料。之所以能传播,是通过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咖啡是非洲埃塞俄比亚的本土植物。非洲与中东接壤(现在的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色列等)。)频繁,然后咖啡被阿拉伯人带到中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你会看到有一种叫“土耳其咖啡”的饮用方法,先将咖啡豆研磨,然后直接冲走,再将咖啡渣与水混合,这与现在流行的饮用方法完全不同。
后来咖啡传到欧洲,主要是基于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当时西欧基督教教皇为了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发动全欧洲的骑士抢夺圣地。到达中东后,他们在十字军东征后战斗并带回咖啡。其实意大利咖啡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自从1988年雀巢进入中国,咖啡在中国才发展了20多年。现在看起来很低的速溶咖啡,在当时的中国是以高端礼品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即使是对咖啡品质不敏感的消费者,也对这种创新的速溶咖啡感到好奇。一时间,速溶咖啡不仅将咖啡这种消费产品推向了大众市场,还在国内掀起了第一波咖啡浪潮。
即使是现在,速溶咖啡仍然占据着国内市场的50%以上。一方面,因为咖啡是一个快速移动的消费者,渠道才是王道。渠道越发达,品牌越大,消费者越容易购买。另一方面便于携带和冲泡。但与此同时,随着咖啡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品质有了一定的要求,挂耳咖啡、手冲咖啡等新形式也逐渐成为新消费群体的“新宠”。
上游:小玩家进入,精品咖啡流行
从去年开始,卡努利已经去了几次云南。首先,它已经与当地的合作庄园决定购买什么样的土地用于种植,以及如何分配产区。第二,研究了咖啡豆的不同处理方法,不同的发酵工艺可以快速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就生产能力而言,我们的合作伙伴销售了260吨咖啡乙
早在2013年巴比特咖啡(Babbitt Coffee)成立的时候,卡努利就一直在努力追查咖啡豆的来源,先是从国外进口生咖啡豆,在国内烘焙。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云南找到了一个咖啡豆种植园,进行合作和联合研发。在他看来,虽然追溯起源和沉淀农业技术都是很长的任务,但既然是精品咖啡业务,核心就是供应链的供给和咖啡豆质量的保证。
根据ICO(国际咖啡协会)数据,2017年至2018年全球咖啡产量为1.5966亿袋,比上年增长1.2%。进口方面,2017年中国咖啡豆进口量为11万吨。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的青咖啡豆进口复合增长率十年内不高于2%,但远低于中国市场对青咖啡豆进口的需求。
其实雀巢早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在云南建立了自己的工厂。但由于速溶咖啡对咖啡品质要求较低,庄园内咖啡种植密度较高,咖啡豆品质较差。另外,速溶咖啡实际上是通过化学手段将咖啡体变成萃取浓缩液,再变成粉末,对口感影响不大。
但现在,随着80后和90后逐渐成为主流消费者,他们试图更多地了解咖啡制作的起源,认可咖啡的品牌、风格和纯度,让喝咖啡成为一种体验,而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在这些消费者眼里,为了做出完美的咖啡饮品,咖啡豆的种植、采摘、烘焙和制作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要从咖啡的源头控制,只有真正的修行者才能慢慢磨.”菅直人欧丽表示,由于咖啡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品牌基本上不会专注于研发。另外,需求量大。为了保证口味的标准化,大多数传统咖啡都是中等深度烘焙。精品咖啡的区别在于在加工方法上强调个性,比如对不同口味的咖啡豆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来保持其香味;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使其风味更加精致。
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R&D人员还将通过每年收集用户对某一产品的反馈数据和评价来进行下一次R&D扩张,如向上游反映至少10万下游用户对定向R&D的需求.工厂还将根据订单数量进行小批量生产,以确保产品的极高新鲜度,降低运营成本。
目前卡努利的主要销售渠道来自网络。仅淘宝平台的月流量就在8万左右,其中30% ~ 50%基本都是老客户,年销量达到1000万。
但是所有想做精品咖啡生意的玩家,都试图从源头上把握生产,但是由于资金、时机、资源等问题,还没有开始。但是,张毅就不一样了。她并不缺乏资金,也有大量来自南非咖啡产区的资源,但她坚定地表示要先做咖啡生意,再做咖啡生意。“如果我是做咖啡生意的,我只需要保证供应链没有问题。除了从南非采购,我还可以和业内的优秀选手合作。”
2016年,张怡康在北京香儿胡同开了第一家精品咖啡店,大咖啡小咖啡。她有自己的考虑,从选址,设计风格和如何规划最有效的酒吧.在她看来,精品咖啡逃脱不了“卖第三空间”的逻辑,咖啡店的运营很重要。“如果只是产品做得好,而不考虑消费者的整体感受,其他服务都是中下水平,对于空间来说并不算成功。”
虽然目前中国每人每年只消费4杯左右的咖啡,与美国每人每年300杯、日本每人每年140杯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的第一次咖啡消费都是在咖啡馆里完成的。当更多的人开始通过消费追求互动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时,小细咖啡/现磨咖啡逐渐被市场认可,第三次咖啡浪潮随之而来。
下游:咖啡产业百花齐放
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以咖啡连锁文化为代表在中国开店。起初,他们大多服务于商务旅客等高端客户,这是不接地的。直到2003年,星巴克在故宫开店遭到攻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再加上众多媒体报道,星巴克不仅吸引了一批重度用户,还加速了开店扩张。与此同时,科斯塔、曼咖啡、太平洋咖啡、雕刻时光等咖啡连锁店紧随其后,逐渐将中国咖啡推向第二次咖啡浪潮。
在众多连锁品牌中,星巴克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首先喝咖啡,更符合大众消费习惯。比如,拿铁和卡布奇诺更像是饮料而不是咖啡。另一方面,它有着相对成熟的社交空间,不仅仅是一个消费场所,逐渐成为消费者自由聊天交流的“第三空间”。
但是随着消费升级的加快,一些新的咖啡业态也带动了咖啡市场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015年,连咖啡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星巴克配送服务,切入咖啡配送系统。在积累了无数消费数据和用户画像后,连咖啡于2016年成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专注于咖啡配送市场。
“你的用户在哪里?什么情况下会把咖啡拿出来?有哪些消费习惯?很容易找到对应的场景。”就连咖啡CEO张也解释说,在过去,咖啡消费场景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人们寻找场景。现在正确的逻辑应该是以人为本,让产品找到人,以某种方式连接,让产品无限接近用户,进而获取用户。
这就是咖啡实体店不线下卖的原因。实体店更像是一个中心厨房,辅助供应链的生产基地,反馈线上配送。据张介绍,目前,连咖啡都有200多万消费者,每个实体咖啡网站都已经盈利。
2017年,转型后的连咖啡迎来了一个爆发期,双十一的销量每周突破100万杯,双十二的销量接近40万杯,相当于星巴克1000家实体店的销量。
从全球咖啡发展的经验来看,基本上,一旦消费者喜欢或习惯了咖啡消费,就会有第二、三种选择。然而,中国目前的消费模式主要是从咖啡馆的消费需求到一种流行的饮料。走向贫穷很重要,就是咖啡是现磨的,价格便宜。
也是在2015年,莱杯咖啡成立,周培杰成为自助咖啡机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国内情况不同的是,国外观众的咖啡习惯早已形成,喝咖啡的人也不少,但车站、学校等半封闭的场景却不是咖啡馆能企及的。自助咖啡机出现后,作为一种补充形式的刚刚需要的饮料。比如,米兰机场已经铺设了几十台自助咖啡机。
但是,咖啡不仅仅是中国消费者需要的,自助咖啡机的机会在于,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也是很多以前不喝咖啡的人的新选择。”周培杰笑着说。
2017年底,又有一家被切进咖啡外卖的luckin咖啡,在全球做广告,花费数十亿进入咖啡市场,迅速密集开店。计划到5月底完成全国500家门店的覆盖。
在luckin coffee看来,开一家店500家店最大的挑战在于供应链,需要多少咖啡豆和咖啡机,占用了多少人力成本.都可以数字化吗?所以从第一天开始,luckin咖啡就一直在做App,而不是微信小程序。App前端连接用户购买,后端连接复杂的供应链、物流、财务管理系统等。所有信息和数据都是可视化的。
但是快速的卡战和相对疯狂的补贴是在争夺彼此的股市吗?现在推广咖啡的增量市场还为时过早。毕竟咖啡不是随便需要的,补贴结束后用户能否真正养成消费习惯还是未知数。
无论是星巴克、咖啡外卖还是自助咖啡机,速度都很快,满足了用户的即时需求。对于一小部分已经形成咖啡消费习惯的用户来说,以蓝瓶为代表的精品咖啡馆也将迅速发展,以手冲和虹吸为主要方式。相比上述几分钟的咖啡,蓝瓶一杯咖啡约半小时,强调高品质、有质感的都市慢生活。
资本:推动新产业
去年9月,雀巢斥资5亿美元收购小众咖啡品牌蓝瓶68%的股份。对于蓝瓶来说,要达到星巴克的高度,轮融资的速度显然太慢了。在过去的14年里,它在全球只开了41家店。然而,收购后,雀巢还发表声明称,蓝瓶将借助雀巢的资源继续独立运营,并计划在2017年底前扩大门店
就雀巢而言,纯速溶咖啡颗粒早已被市场抛弃。收购蓝瓶的目的是进入高端咖啡市场,与星巴克竞争,以扩大其快速增长的咖啡产品业务。尤其是在以精品咖啡为主的第三次咖啡浪潮中,雀巢不想再被甩在后面。
去年7月,星巴克决定斥资13亿美元现金收购其与统一上海统一星巴克有限公司在华东地区合资企业的剩余50%。收购完成后,星巴克将实现对中国大陆市场的全面直接管理,并收购华东地区1300家门店的所有权。
星巴克在江浙沪全面直营后,在中国市场拥有约3000家门店。从2017年财报来看,星巴克全球增长乏力,全球同店销售额增速为3%,但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增速已达到8%。12月底,号称全球最大星巴克店的上海星巴克精选烘焙坊正式开业。这家店是星巴克继西雅图之后在全球开设的第二家烘焙工场,这表明中国市场在星巴克的战略部署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据中国咨询投资网公布的《2017-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全球咖啡消费平均增长率仅为2%,中国市场咖啡消费正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
既然连星巴克这样的咖啡巨头都在积极部署中国市场,资本没有理由看不到巨大的增长红利。不难解释为什么2017年连咖啡都获得1.5亿B轮融资,瑞幸投资十亿赌咖啡市场。会是下一个发泄口.
(图片:去年获得融资的品牌)
此外,去年10月,Cosata的母公司惠特布莱德集团宣布将以3.1亿元的价格收购其在华合资企业大岳卡西加(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剩余的49%。华润旗下的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也与日本大型综合贸易公司丸红(Marubeni)签订了一份合同,收购“香气”(ARROW)咖啡上海公司40%的股份。根据双方的协议,丸红将负责向太平洋咖啡供应咖啡豆,并在华润集团5000多家小型连锁店销售香气品牌咖啡。
虽然主要的快速移动的巨头已经加码中国市场,但是食品和饮料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对于80后、90后的新一代消费者来说,只有创新的产品才能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标签
咖啡经济在中国能流行起来,一般来说,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变革带来的场景革命。
中国的大街小巷有很多购物的地方和商店,但是缺少真正坐下来喝酒的地方。因此,咖啡馆是商务会谈和朋友聊天的地方的印象已经逐渐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形成。
咖啡文化带来的场景叠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长尾经济的发展,咖啡逐渐与其他长尾经济相结合,尤其是与二次元等亚文化体系相结合,使得咖啡不仅具有聊天、谈生意等传统功能,还附加了很多文化价值,从而形成了咖啡经济的又一成功范例。
嵌入不经济的办公楼。
从2015年开始,无人咖啡机在中国的很多写字楼开始流行。在橱柜模式下,只需一分钟即可获得一杯新鲜廉价的现磨咖啡。并且智能咖啡机可以根据客户的喜好定制咖啡的口味,通过物联网实现物料管理。
外卖经济进一步深化。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外卖咖啡逐渐成为另一种形式,这使得咖啡成为一种流行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