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很多餐饮大佬认为,餐饮竞争最终只是供应链。谁掌握了优质原材料的议价能力,谁就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海底捞已经部署了竖亥,新乐道已经建立了自己十年的供应链,兵城川坝也在燕郊地建了工厂。但是,当你在争取上游的时候,供应商却跑到下游来抢沙滩,开餐馆!餐饮产业链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餐厅老板的内部参考,作者曾黎;编辑整理供专业人士参考。
这些供应商来开餐馆
我们来看看供应商来下游是怎么玩的。
案例一:扩大供应链价值,建立消费者信誉
作为中国的知名供应商,郑达拥有全球食品行业最大、最先进、最现代化的食品工厂。
这个“幕后巨人”也在布局终端餐饮,选择“从幕后到台前”,提出“打造百万餐饮终端”的目标。
目前,郑达集团餐饮部推出了“科Xi科赫”、“棉小曼”、“鸡汁法”、“好时煎饺”等快餐品牌,涉及早、中、晚三餐。
目前主要在重庆、天津等二三线城市。
谈及原因时,郑达餐饮(北京)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马军笑着说:“简单来说,就是想让集团在供应链中的产能和价值最大化,让更多的消费者可以轻松享受到郑达的安全美味。也为中国的食品安全树立了榜样,让食品安全能够随时保护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消费者。”
不过马军也表示希望专业的人做专业的工作。“前端餐厅运营希望交给懂得吃喝的专业团队和公司进行市场布局。我们正在寻找一个城市的专业运营商。我们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分销。运营商负责开店、加盟、品牌推广等业务事宜。”
案例二:凭借原料强的优势,“碾压”同类餐厅
H先生,家里是冻肉批发商。后来开始建厂加工生产鱼丸、牛肉丸等半成品,已有25年历史。
四年前,H总是开始进入自己的工厂。喝了洋墨,他一直想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很强的价格优势。比如一些原料的出厂价在10元,而食品企业卖给消费者的是20元。而且地方越小,购买成本越高。为什么不开个小吃饮品店?
于是两年前,在一个五线城市,他一口气开了四家店,80到160平米不等,其中80%的原材料都是自己工厂提供的。
“我知道郑新鸡排一个鸡排的成本价比4元多,但我的最高成本是2元”。h一直凭借其强大的价格优势,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所有产品都比同行低20%。生意很好,4家店每天跑2万。
因其质优价廉,对周边同类品牌也有一定影响。“类似我们的定位,鸡排这种品牌影响很大,有的直接关了。”h总说“从上游到下游,不同的量级在竞争,同品类的餐厅基本都被碾压了。”
案例三:根据丙方需求优化升级产能
马达菲是创意农业的早期实践者。之前做过创意农业品牌推广顾问。自2013年农业部开始推广马铃薯主食以来,马达菲觉得这是一个战略机遇。
“由于历史原因,土豆很少被用作主食,一般被用作蔬菜。为了提供更多的吃法,我们开设了‘艺术土豆之家’,与消费者进行更多的互动,寻找更适合的方式推广土豆主食。”
“现在已经和乌兰察布农民合作了三万亩,和黑龙江合作了几千亩。”马达菲说他会选择优质品种进入
“我以前做互联网,有这种思维。未来我们会搭建一个——土豆云系统,分别管理供应商、加盟伙伴、生产现场。要从C端反馈来确定产能,种什么土豆,种多少,都会体现在生产、加工、销售各个过程的数据上。”
案例4:利用餐厅作为一个“展示窗口”来推销食材
程德金在2012年接触有机食材,瞬间被它征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一直在推广和销售有机配料。
但他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挫败感,因为“价格比普通配料高两到五倍,这让我们很难做到。”
推动困境刺激程德金做一个能接受有机食材的餐厅。“我想尝试更商业化的形式,餐厅门槛小很多。利用餐饮让大家更容易体验有机食材。”
他说:“现在只有一小部分顾客知道有机成分。我们相当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放大十倍二十倍的渠道来推广食材。”
至于开餐厅能不能赚钱,他很坦然地说:“我不太看重利润,但我想引进有机食材。然而后来发现还是盈利的。”
案例五:转型为餐饮合作伙伴,奔向餐饮市场
日本吉野家的子公司京骏最近在大连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商店。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寿司店与供应商獐子岛集团合作登陆。
獐子岛集团是一家以海洋宝藏、海洋水产养殖和海洋食品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海洋企业。北京尊进入中国市场后,獐子岛集团的角色从供应商转变为合作股东,占30%的股份。
此外,今年在800米深海推出的深海首选美食体验中心项目也遵循同样的逻辑。
深海800米与猫供应链平台合作,在其门店增加海鲜超市。深海餐饮集团董事长孙志刚表示,线下主要是展示和体验,线上渠道将作为另一个平台,已经初步完成。
还有南沙渔港。据了解,南沙渔港已在海南自建渔场,并与沿海渔民签订了核保协议。这家公司经营餐馆和海鲜商店已经两年了。一楼不仅是海鲜大卖场,也是餐厅日常经营食材的临时存放处。
对手还是朋友?
看到这些上游供应商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下游会被他们俘虏吗?
其实真的不是。
经过仔细梳理,他们中的一些人确实成为了强大的“隔壁法老”;有的只是为了建立消费者的口碑;还有的甚至不是为了盈利,只是为了了解消费者需求,发展主业实力。
不管初衷是什么,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餐饮主体开始打全产业链。
在餐饮的长链中,基于各自专业的分工,合作明显大于竞争。比如正大集团餐饮“希望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比如威武的创始人范钦宇,想做日本品牌池田之家的时候,就找了一个供应商做合伙人。“做日本材料最重要的是原材料,所以我直接找了最好的供应商做我的合作伙伴。”
正如中国食品行业评论员朱所说:“第一是产业链,第二是价值链,第三是企业生态链。如果能成功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对企业来说其实是三倍的价值。”
有业内人士提醒,整个产业链的起点是很好的,但是产业链中的游戏参与者对利益的分配和平衡是否有共识,各个关键点是如何运作的,独立运营时利润能否支撑驱动力,都需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