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向上”:不够务实
事实上,在第四批非遗产项目中,热干面、火锅等项目都失传了,甚至媒体热炒的烤鸭也代表了中国美食遗产申请和八大菜系等。在中国饮食文化遗产应用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向上”的趋势。《上》只看到八大菜系,只看到市场化程度高、口碑大的项目;到《商》,只能看到非遗名的荣誉光环及其带来的种种好处。说到底,就是申请中国饮食文化世界遗产实践中“求优”的功利性和浮躁性。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和相关组织或企业“恨贫爱富”的倾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重视短期绩效。虽然他们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但在实际申报中,往往会因为一些食品项目没有多少市场利益或者申报材料难以收集整理而放弃申报,而一些在商业市场上运营良好的食品项目可能会有所建树,但他们急于申报。二是表现在申请人的浮躁和商业投机。目前饮食的非遗留项目大多以生产技能为主,企业利益诉求是重要驱动力。不仅有继承者,还有国内餐饮、酒、茶、工业食品行业的利益。对于这些项目来说,申请遗产的路径往往是以企业利益为先,其次是遗产申报和传承人,从而实现申请遗产的成功。
另一方面,在申报世界遗产的标准和评估上也出现了功利化倾向,这显然是强势的经济文化对非遗产名录资源的过度占用。比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回族为例,目前是在北京而不是回族聚居的宁夏、甘肃列出。“牛羊肉烹饪技艺”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称号由北京东来顺、月盛斋、宏斌大厦三家企业获得。而且每一批非遗产名录公布的时候,人们总能听到对某个市场没有选择到知名食品的抱怨和质疑。
幸运的是,这一趋势在国家一级产生了可喜的变化,回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些逐渐退出人类生活的民族濒临灭绝的文化风格和记忆”的原则。在第四批国家非遗名录中,申遗热门、市场活跃度较高的武汉热干面、重庆火锅项目未能成功入选,历史悠久但传承不理想、亟待保护的上海本帮菜、韩国泡菜、云南蒙自过桥米线、辽菜烹饪技艺等项目的成功入选就是较好的例子。事实上,从世界非遗产项目的角度来看,保护濒危和急需保护一直是一个原则。比如起源于14世纪,逐渐衰落(2001年入选)的昆曲,在昆曲入选10年后,于2010年成为世界无遗产代表作。
中国申请世界遗产的前景需要“小”、“确定”、“幸运”
中国饮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应用、保护和传承中存在“高而高”的问题。与世界上的食品非遗产实践相比,我们需要从公众感受、世界视野和非遗产的本质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应用视角。“小运气”可能是我们可以尝试的全新想法。
百度词条中给出的“小运气”的解释是:“它们是生活中的小运气和小幸福,是生命中每一个瞬间流淌的转瞬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包容和满足,是对生命的感激和珍惜”。奇妙的是“真”字。《汉语大词典》有两层意思,一是“真实、真实”,二是“坚定、固定”。结合联合国非遗产标准和食品世界的非遗产特征,《小振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申请遗产的绝佳思路和视角:从广泛但无足轻重的人的生活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