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一天进出的人比家里还多的地方。
在广州,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上班族平均每天出入便利店两三次。在过去的10年里,无数的便利店、夫妻店和小卖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重组了河山之后,你会发现,那些繁华的便利店不再只是买东西,拿快递,收话费.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它们已经被改造成了“中国上班族的社区食堂”
这种像“社区食堂”一样存在的便利店是餐饮业的清流还是肆虐的飓风?对食品企业来说是挑战还是机遇?
1.上班族用餐时更喜欢去便利店
其实早在10年前,在便利店最发达的日本,餐饮一直是便利店的“亮点”。快餐品牌麦当劳进入日本市场的时候,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满大街的便利店,而不是餐饮巨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种竞争在中国市场再次上演。原因很简单——做饭毛利率高。
但在竞争中,国内便利店优势不大。日本便利店每年可以在自己的生鲜工厂开发数百种新产品,保持非常高的替换率。
国内的大型便利店能跟上步伐,而价格昂贵、跟不上步伐的小型便利店则被边缘化。
东浦商圈有711家庭、喜达屋、华润万家、盛兴芙蓉园等近百家便利店。
临近中午,周闻和他的朋友走进711楼下。
牛肉丸,海南鸡饭,维他茶.周闻说这是他的午餐,他要去办公室买些水果吃。
像大多数90后一样,周闻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不会做饭;
这个标签催生了一个习惯,一周好几天选择在便利店吃饭;
据肉眼统计,午餐时间约有40人选择这家便利店;
如今,对于大多数城市上班族来说,便利店似乎相当于“餐厅”。
“那他们为什么不去便利店的餐厅呢?”大致有四个原因:
1.工作错过了饭;
2.餐厅等待时间长;
3.纠结在哪里吃,吃什么;
4.像早期采用者一样,便利店定期更新菜品。
2.资本进入市场,增加了用餐的便利性
日本便利店,几十年的资本和经验,真的让大量便利店难以匹敌。
但切入点还是——资本创新。
近日,由安百里集团和阿里集团共同投资的新零售项目易科便利店在上海大宁中心广场开业。大部分去过的人都会感叹这是真正的便利店餐厅模式。
面积500平米,2/3是用餐区,一天卖5顿饭,从早餐、午餐、晚餐、下午茶到晚餐。
热食、咖啡、奶茶、冰淇淋、烘焙、串串.与其他便利店不同,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厨房。菜是炒的,按称重方式定价,3.9元/两。
这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投资10亿建的便利店。估计一年内开500家店。如果说7-11是快餐店外衣下的便利店,那么易捷就是一家超级便利的餐厅。
坚持现在炒快餐,这也是易科的一个亮点。与7-11连锁便利店的快餐午餐不同,易捷更喜欢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坚持在一定温度下油炸。这种餐饮设计让餐厅更有烟火的温暖。
定价方面,采用称重方式。普通团餐16元两个菜18元三个菜。轻松称重模式解决了客户的痛点,客户喜欢的每一道菜都可以点一点。
近两年来,以阿里为代表的零售巨头不遗余力地尝试“便利店餐厅”模式。
现在有多少客户会为便民模式买单?便利店餐饮会走向新战场吗?
3.便利店品牌的伟大工具:“本土化”
“有时候,我们觉得‘地球’不是贬义词,因为便利店贴近普通人的日常需求。”长沙新佳一负责人吴敏仪说。这个指导思想,从第一家店到现在,一直贯穿着一千家店的门槛。
为“平民”新开的嘉义便利店,灵活性极强。
很多新嘉义便利店没有饭团和寿司,这在日本便利店很常见。取而代之的是米粉、荠菜煮蛋、蜜饯糯米等等。
为了产品质量,吴敏仪和他的同事们也煞费苦心地研究商品。据说为了做出好吃的茶蛋,吴敏仪先后煮了800多个茶蛋,才终于掌握了温度。
今年元宵,新佳一推出甜酒煮饺子,只卖三天。结果一家店上午半天就卖完了100本,转化率比日本饭团好。
他多次表示,盲目照搬日本生鲜会导致同质化竞争,区域性便利店企业应以中国生鲜为扩张方向。
差异化竞争,在湖南,新佳一直营新店的存活率在95%以上,新店的存活率也在90%以上,大部分店铺实现盈利。新佳一店平均销售额在8000元以上,最高的店也能达到日销售额2万元以上。
4.便利店VS餐厅,合作还是竞争?
便利店抢吃抢喝会和餐厅竞争?是的,不完全是。
目前便利店的餐饮可以说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市场和政策的推动,未来便利店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服务模式。
比如VanGO便利店放了“Aguojia”的产品柜,OK便利店结合了日式咖啡厅,C-Store融合了文学园咖啡的元素等等。许多便利店选择与餐饮企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合作创造利润增长点对双方来说可能都是一个机会。
相对于合作,便利店和没有选择大面积合作的餐厅在“白领工作餐”领域的竞争将继续存在。
“家庭便利”走的是自给自足的道路,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中心、快餐加工厂、面包供应中心。这种供应链配置和正规餐饮企业完全一样。
毫无疑问,未来将会出现更加便利的自营模式的餐厅,比如“全家福”和7-11,与传统餐饮企业正面交锋。今天,新餐厅将继续关注结果。
5.总结
便利店拓展餐饮业务对餐饮企业是福是祸?还有待观察。
但一切永远不会改变。餐饮企业要想突破,靠的是核心竞争力。多年的专业经营经验,有特色的美食烹饪方法,在行业内已经建立的品牌和口碑,便利店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很难赶上的。
因此,餐饮企业必须坚持核心竞争力,做好产品,提供精心服务,适当营销,形成差异化。与其让风吹雨打,静观其变,不如想想如何抓住机会。
餐饮的“寒冬论”持续升温,餐饮业被不断关闭的餐饮品牌敲响了警钟。但在这种形式下,却有一个积累沉淀了十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布局了5000家店铺的麻辣烫品牌,被称为“杨国福”。
根据百度指数,黄芪鸡、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麻辣烫被称为四大“国货小吃”,其中麻辣烫的知名度一直处于前列,被称为“国货小吃之王”。
在近百个麻辣烫品牌中,拥有5000家店铺的杨国福麻辣烫堪称麻辣烫领域的佼佼者。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中国妇孺皆知的牌子,竟然是一个麻辣烫“门外汉”写的。
一个
不愿平庸的农民杨国福
在涉足麻辣烫之前,杨国福是哈尔滨的一个普通农民。虽然务农可以保证他的家人吃得饱穿得暖,他
经过三年的早起和攒钱,杨国福夫妇有了一点积蓄,但他没有用钱买房买车,而是扩大了自己的小吃摊,正式开始了麻辣烫生意。他还给这家店起了个简单的名字“杨基麻辣烫”。
2
面对困难,我别无选择,只能改进底料
但是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眷顾杨国福,反而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刚开业的杨基麻辣烫,人气之高,连很多邻居都不喜欢这家店,以为马上就要倒闭,收拾东西走人。
毕竟这样的情侣店太多了,菜也没什么特色,店铺的装修也勉强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吸引顾客,和那些大品牌餐厅竞争?
看到他多年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杨国福很不愿意。他从这些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终于发现了店里生意不好的问题。原来他们只在乎模仿,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北人喜欢吃什么味道!
川渝麻辣烫以“麻”和“辣”著称,当地人对这种味道情有独钟。虽然东北有些人喜欢吃辣,但还是喜欢有东北特色的东西。
知道了这一点,杨国福想到了如何改进麻辣烫的口味,使其更好地满足东北人的需求。
经过三年的研究,杨国福已经开发出健康美味的麻辣烫基地。顾客不仅可以吃麻辣烫,还可以放心喝汤。
从此,羊脊麻辣烫的生意蒸蒸日上。2007年,他正式将“杨基麻辣烫”更名为“杨国福麻辣烫”,并相应注册了品牌名称。
三
花3亿建工厂,巩固供应链体系
随着名气的逐渐扩大,杨国福开始加入。很多餐饮人士认为,供应链是餐饮企业的命脉,杨国福麻辣烫创始人杨国福对此表示赞同。
他甚至直言,“杨国福麻辣烫想更进一步。这是一条必须选择的道路。只有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
为了保证口味和食材的供应,他在四川成都建了一个食品厂,可以算是回国的发源地。
据了解,成都工厂是麻辣烫行业第一家拥有现代化设备的智能工厂,造价3亿元,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可实现投入产出的自动化加工,自动化水平甚至可与世界500强食品企业媲美。
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全面提升了杨国福麻辣烫加盟店的标准化水平,为品牌发展和国际化布局做好了准备,树立了行业标杆。
四
与时俱进,用大数据实现科学控制
业内有人说,数据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的统计或计算结果,而在于人们对它的正确解读。
如今,大数据在餐饮业的应用随处可见。咖啡翼用数据解读产品结构的合理性,木屋烧烤通过大数据构建信息系统,实现连锁系统的高效运作.杨国福在这方面没有落后,也通过使用大数据实现了科学控制。
比如在依托大数据的情况下,杨国福集团可以通过软件详细对比考察商圈、业务比例、流量,为加盟商提供准确科学的选址建议;总行分析加盟商的经营情况,根据当天的营业额计算门店所需物资的比例,提前为供应商备货。
杨国福还可以通过App在线下单,既减轻了总部的压力,又增强了加盟商的下单体验,从而减轻了门店的压力,提高了运营效率。
如今,杨国福麻辣烫已经开始在海外部署。我相信这个品牌在不久的将来仍然会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不断完善供应链体系,与时俱进,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