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乳业(02319.HK)昨日(8月12日)宣布,与达能签署《合资经营合同》(以下简称合资合同)成立合资控股公司。公司成立后,将作为蒙牛和达能在中国收购、投资和运营低温产品的平台,共同建立低温酸奶产品组合。该项目仍需获得中国相关政府机构和监管机构的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公告数据,蒙牛和达能分别持有合资控股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80%和20%。2006年,蒙牛和达能宣布将联合成立合资公司,蒙牛占51%的股份。
依格乳业的乳品分析师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达能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缺乏渠道本地化,其低温酸奶产品自2007年以来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蒙牛这次能拿到80%的股份,一方面是因为蒙牛在中国低温酸奶市场比较强势;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减少两家公司在合资公司运营中由于经营理念不同而产生的摩擦,增加合资公司成功的概率。
蒙牛和达能继续领先
早在2006年12月18日,达能就和蒙牛有过合作,但是因为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而失败。2013年5月20日,蒙牛乳业宣布中粮、蒙牛、法国达能开始深度合作。昨日(8月12日),蒙牛乳业宣布已于2013年8月9日与达能签署合资合同,成立合资控股公司。
根据合资合同,合资公司将在中国生产、推广、营销和销售低温酸奶、低温酸奶饮料和可舀乳制品甜点。合资公司的经营范围不包括奶酪或奶酪制品,酸奶仅限于牛奶酸奶。
蒙牛乳业表示,其低温产品业务重组后将注入蒙牛低温产品业务的部分资产和负债,达能将注入重组后的国内低温产品业务的部分资产和负债以及达能的现金出资。
交付时,蒙牛和达能分别持有合资控股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80%和20%。董事会组成中,蒙牛委派4名董事,达能委派2名董事。董事会设董事长一名,由蒙牛委派;一名副主席,由达能任命。
蒙牛持有80%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在这家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从2006年提出的51%跃升至80%。
虽然蒙牛相关人员没有对合资公司的股权变动发表评论,但陈认为,这可能是达能在中国的酸奶业务近年来大幅萎缩造成的,而蒙牛的酸奶业务相对较强。
2007年底,达能集团投资7000万元收购上海石淼乳业有限公司.达能对其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将原来年产3万吨乳制品的工厂改造为年产20万吨,产品包括酸奶、奶酪和乳酸菌饮料,将作为达能覆盖华东市场的生产基地。
陈说,尽管有良好的产品技术和良好的产品质量保证,达能的市场份额一再下降,因为其缺乏竞争力的价格。2011年12月,达能关闭了在上海的生产基地。
根据欧睿的市场数据,达能的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11.4%暴跌至2009年的1%。2011年,只有其碧游品牌的市场份额为1.5%。目前达能酸奶的市场份额只有2%左右。蒙牛酸奶的市场份额是19%。
但达能的低调可能会增加双方合资成功的概率。陈表示,蒙牛在合资公司中的主导地位可以减少蒙牛与达能在合资公司经营理念上的摩擦。
经过几年痛苦的去库存,番茄酱加工企业终于期待今年市场回暖,但国内番茄酱生产巨头屯河(600737,SH)遇到了新的困难。
据新疆当地媒体报道,8月9日,屯河番茄部副总经理韩启新与农户签订合同,无奈地看着新疆天业(600075,SH)的采摘机采集番茄原料。然而,新疆天野秘书长办公室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他不知道这种情况。
作为世界三大番茄种植基地之一的廖凡,新疆的番茄大多采用订单农业模式。然而,面对因番茄酱价格回升而抢购的原材料,新疆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秦刚告诉记者,《每日经济新闻(微博)》企业在争夺原材料,这表明番茄种植的订单农业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可能对企业和农民都不利。
番茄酱企业争夺原材料
“一个120英亩的番茄田被拉番茄的火车和等待作业的番茄采摘者包围着。红色的采摘者来自新疆天业,绿色的采摘者来自屯河。”据新疆《都市消费晨报》报道,屯河番茄部副总经理韩启新亲自来到现场,带来了与农户签订的订单合同。他说,种植区的种子都是屯河提供的,公司也提供技术指导等支持和帮助,但只看着果实被竞争对手抢走。
至于原因,报道引用韩启新的话说,“早就听说143团下令,团里种的西红柿只能交给兵团企业;就算摘了也拔不出来。与此同时,屯河新疆兵团二师二十七团的部分番茄订单和合同也被当地企业查封。
据悉,今年屯河与上述农户所在的番茄专业合作社签订了2064亩的订单合同,涉及22个种植户。屯河60%的生番茄来自订单农业,40%是自种的。屯河内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纠纷仍在处理中,屯河要求订单合同执行。
但新疆天业秘书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并不知道原材料的竞争,并表示公司的大部分原材料也是通过订单模式收购的,有些农民自己送的,“不可能不收。”
原料竞争的起源来自近年来番茄产量的急剧下降和番茄酱价格的急剧上涨。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番茄制品企业普遍采取限产保价、减少生番茄种植面积、降低原料产量的策略,其中内蒙古番茄原料产量下降2/3以上,新疆下降1/2。
原材料产量的大幅下降引发了番茄酱价格的反弹。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国际市场番茄酱价格大幅上涨,同比上涨约40%,新酱价格已超过1000美元/吨。
记者了解到,新疆有110多家番茄酱生产企业,甚至20公里内有8家番茄加工企业,最近的两家相距不到500米。秦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大量酱厂面临原料短缺和价格上涨,开始恶性竞争。
争夺订单加剧了恶性竞争
在激烈的原材料争夺战中,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小酱厂,都在竭尽全力争取原材料。但是在新疆实行了几十年的订单农业模式在这种竞争下也是非常脆弱的,恶性竞争最终让行业陷入了泥潭,原料之战没有赢家。
据悉,订单农业是指企业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帮助农民种植,成熟后企业收购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虽然农业部鼓励订单农业模式,但在番茄采购季节,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纠纷。
秦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农民是卖给价格高的人,违约比较常见;当市场不好时,一些农民抱怨企业拒绝接受,而当市场不好时
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抢购其他企业的原材料订单是违背诚信的。新疆企业这么做肯定不是好事。只会加剧新疆番茄酱生产企业的恶性竞争,最终没有人盈利。”
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果番茄酱的收购价格为0.45元/公斤,生产成本将达到900美元/吨,如果番茄酱的收购价格超过0.5元/公斤,即使国际番茄酱价格上涨,其利润率也很小。据报道,新疆天业番茄的收购价格为0.48元/公斤,屯河的收购价格为0.4元/公斤。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和中国罐头工业协会联合呼吁,国内番茄酱加工企业和番茄种植户应保持谨慎的态度,以避免因抢购原材料而导致价格上涨的无序竞争。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也向地方政府和番茄酱生产企业发出警告,认真吸取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带来的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