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全国15个省市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辣条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入黑名单。在报告的180个食品安全问题中,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是主要原因。从不合格品的区域分布来看,河南省和湖南省是不合格辣条的重灾区。
问题辣条辣条行业
“让我吃一包辣条来压制震撼”,一度将辣条推广到“网络名人美食”。这种面制品是主要的“五毛小吃”,但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行业的无序野蛮增长。
记者近日发现,自2015年以来,全国15个省市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辣条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入黑名单。在180例报告的食品安全问题中,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是主要原因,其中68例超过菌落总数,30例超过甜蜜素标准。
辣条制作门槛低也让小作坊大行其道。131家企业中,仅有49家拥有注册商标,占37.4%。因此,外包装标志的缺失或不完整也是辣条行业的一个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部门正在加大对辣条等零食的打击力度。今年5月,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对市区部分批发市场进行“飞行检查”后,开展了包括辣条在内的“五毛小吃”专项行动,所有有问题的辣条将下架并停止销售。
添加剂问题甜味剂和微生物超标高达40%
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至2017年5月,国家和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抽样数据显示,举报问题辣条180条,涉及195批次,涉及131家生产企业,生产场所涉及河南、湖南、安徽、新疆等15个地区。
从具体的不合格问题来看,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使用、菌落总数和甜味剂超标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甜味剂和菌落超标。
统计结果显示,195批不合格产品中,安赛蜜、糖精钠和甜蜜素出现64次,占32.82%。其中,根据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规定,糖精钠不能用于调味面制品。
同时,因微生物超标共报告79批,占40.51%。有些批次还存在添加剂过多、菌落总数超标等诸多问题。例如,2016年,河南省尉氏县兴源食品厂生产的小苹果(调味面食品)因甜蜜素和菌落总数同时超标而被通报。
从不合格产品的区域分布来看,河南省和湖南省是不合格辣条的重灾区,前两次通知了当地生产企业。其中,河南省报告78例,共86批,占总批数的44.1%。湖南省报告54例,共55批次,占总批次的28.2%。“两南地区”占全国总报告数的72.93%,批次占72.3%。此外,安徽省报告了15批。
被调查批次最多的品牌主要集中在湖南和河南,其中湖南占一半以上。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湖南省岳阳市杨阿波食品厂生产的“阿波传奇”湖南风味挤压饼,5批不合格,均为柠檬黄、胭脂红超标所致,在不合格品牌中排名第一。2017年,四川省德阳多粮店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黄昆”辣条4批不合格,排名第二,被柠檬黄等着色剂检出。产地是湖南“荀子菜”,三批菌落总数超标;来自河南的“小龙女孩”和“王相传”两批不合格。
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辣条品牌“卫龙”也被列入黑名单。2016年11月24日,宁夏美食官网
业内专家认为,辣条价格相对较低,是“五毛小吃”出现频率最高的产品。这也意味着进入辣条行业的门槛低,主要体现在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低。所以辣条企业疯长,伴随着混乱。
“五毛小吃”利润率超过50%
近年来,辣条产业发展迅速,产值逐年增加。主要在中小学周边销售,幼儿尤其是中小学生是主要消费群体。
2017年5月,新京报关注辣。记者走访了北京郊区一些小学附近的商店,发现辛辣食物是销售的主力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偏远农村是麻辣食品企业的生产集中区。学校周围的商店、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是辛辣食品销售的集中场所。发现辣味食品普遍存在包装标签不清晰、产品过期等问题(参见《“五毛零食”扎堆农村学校周边部分零食食品添加剂超标》年5月19日新京报)
同时,辣条作为网络名人中的零食,也在电商平台上流行。在天猫商城,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有上百个品牌在卖辣条。以500g包装产品为例,售价从5.8元到38.41元不等,均价在10元/500 g左右。
一款名为“吻吧,单辣吧”的卫龙自有产品零售价为0.38元,为19元/500克。阿里巴巴采购网站上一位商家给出的该产品批发价约为0.15元。以此估算,其利润率超过50%。数据显示,该产品30天的营业额为77700元,即已售出518000件。
根据辣条发源地之一的湖南省平江县食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全国有1000多家面筋类食品(辣条)生产企业,产值至少500-600亿元,其中湖南和河南占全国一半。仅湖南省平江县年产值200亿元,占湖南面筋食品销售额的67%,占全国面筋食品销售额的40%。但这种面筋生产对技术和资金的门槛都很低。曾经制作酱干制品的作坊和工厂开始进入辣条行业,形成批量复制,迅速向全国扩散。
辣条缺乏统一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据公开信息,安徽、福建、河南、海南、江西等省对调味面制品进行了专项抽查。2015年,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辣条集中整治行动,销毁不合格辣条及标准价值100多万元的非标准包装材料70余吨。也是在2015年,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全省49家辣条企业进行了约谈,发现99%的标签不合格,大部分产品名称和内容严重不符,责令整改。
事实上,自辣条行业发展以来,一直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2015年初发布了最新的相关文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严格加强调味面制品等休闲食品的监管工作的通知》提出根据调味面产品的产品特性和工艺要求,将其纳入“方便食品”实施许可范围。作为独立单位,生产许可内容为“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
2016年12月8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味面制品》配方项目动员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根据标准项目编制要求,预计2017年10月完成调味面制品国家标准,并正式上报国家审批发布。
目前有很多地方标准。2007年,湖南三家辣条企业与平江县食品工业协会联合申报面筋行业地方标准,并发布《湖南省地方标准(湘味面粉熟食)》。在随后的标准升级中,色素等食品安全添加剂的使用受到严格监管。
除了没有统一生产标准,测试标准也有差异。在梳理中,新京报记者还发现,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测标准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