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咖啡师马特珀格(Matt Perger)在一次思考咖啡师未来出路的演讲中使用了一个头衔:“咖啡师之死”。
既刺激又恐怖。
在他看来,机器更擅长做出一杯符合预期、能更好控制变量的咖啡。机器在煮咖啡方面比人更可靠。
在咖啡行业,一个持续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开始选择自动咖啡机,减少了劳动力投入。但反对的声音从未停止:咖啡机,没有灵魂。
咖啡师和咖啡机之间肯定有战争?
咖啡师与自动咖啡机的生死较量
孙晓2012年成为咖啡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清单:他需要在一小时内生产近30杯咖啡。
这种情况会给咖啡师的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带来双重考验。如果一个新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成为他职业生涯中难忘的回忆。
据君袁遗在2019中国咖啡杯测试季期间在知乎的分享,他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下午的高峰期,一个大桌客人一次点了18杯咖啡,而还有N份订单等着他去做。
面对“客人等久了生气”和没完没了的咖啡,你可以想象咖啡师的心是怎么崩溃的。
在获得更多专业经验后,袁遗发现商业咖啡馆需要效率更高的机器,而不是创意太多的咖啡师。
但是,对于很多坚持技术和感情的咖啡师和老板来说,用自动机器冲泡咖啡是不可接受的。
鱼眼在店铺扩建中遇到了难题。当品牌扩展到第五家店时,创始人孙瑜发现他找不到好的咖啡师。
鱼眼咖啡开始尝试全自动设备。然而,当他们使用全自动咖啡机时,他们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商店里的咖啡师选择离开。
咖啡师和自动咖啡机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对立。一定要以自己的风格经历一场生死较量吗?
酒吧招待:一枚温柔的不合时宜的炸弹
先思考一个问题。咖啡馆里的咖啡师是什么角色?
一枚温柔的不合时宜的炸弹。
他们用灿烂的笑容和柔和的语言衬托出咖啡馆的气质魅力,他们总是隐藏着隐患。
咖啡师的困境:工资低,晋升难
走进一家咖啡店,从点餐、煮咖啡、拿产品,最后离开店铺,每次介绍产品,都和一个咖啡师打招呼聊天。
一个气质独特、语气温和的咖啡师,或者他们不小心递过来的纸巾,都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下次再来的动力。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咖啡师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选择。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整体薪酬待遇不高。广州北部一线城市咖啡师工资4000-8000元/月,二三线城市咖啡师工资3500-5000元/月,不足以支撑一个咖啡师过上体面的生活。
咖啡师没有完整的推广渠道。甚至有人提出“咖啡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转行”。
咖啡馆的压力:招聘难,成本高
咖啡师的培训体系不清晰导致咖啡馆无法招人和留人,员工流动性大会让门店难以维持稳定。
另一方面,咖啡师的工资虽然不高,但对于咖啡店来说,人工成本的支出压力也不小。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员工培训的隐形成本,尤其是在员工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培训新人需要15天到两三个月的时间,这是普通小商店根本负担不起的;第二,直接工资支出的显性成本。
以郑州某咖啡品牌为例,三家店配备咖啡师15人左右。其中一家社区商店有160平方米的空间,有4-5名员工。
以郑州咖啡师平均工资水平为例,按月薪3000元计算,15名员工月薪4.5万元,不包括五险一金费用。
一杯咖啡的利润是多少?
不考虑房租、设备、装修、水电等的支持。以80元/磅(454克)从咖啡店购买的咖啡豆和15元/1L的牛奶为例,设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20克咖啡粉和200毫升牛奶。
每杯材料成本:
8045420 ^ 1510002006.52元,卖28元利润21.38元。
4.5万元的工资,每个月至少需要卖出2104杯咖啡才能回首都。平均每个店每天需要喝完23杯咖啡才能赚到足够的员工工资。对于很多小咖啡店来说,这是很大的压力。
咖啡师和咖啡馆的矛盾:稳定
然而,即使经过咖啡师的反复训练,受操作熟练程度甚至偶尔情绪的影响,生产出的咖啡也很难保持适度的稳定性。
“手有点抖,倒进去的奶可能不一样。”一个咖啡师告诉我的。
这显然与咖啡店需要的标准化背道而驰。
咖啡机:高效、稳定、冰冷的铁人
再来说说机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声音提倡全自动咖啡机?
2017年鱼眼咖啡在上海开店时,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用机器冲泡咖啡。它店里用的咖啡机可以一次冲泡一杯咖啡,也可以同时冲泡五杯。
根据鱼眼咖啡的实验数据,手动冲泡一杯咖啡的等待时间为15分钟,但在计算出冲泡路径后,机器可以将等待时间减少到原来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尤其是在高峰期,不仅可以在一个小时内不间断地制作60杯咖啡,而且因为机器不会累,所以可以提供比手工生产更稳定的咖啡质量。
除了效率上的优势外,该机器还节省了培训咖啡师的时间成本。
当然,机器也有严重的损伤,比如一次性昂贵的投资和多次维修;过于依赖机器,一旦出现故障,可能导致店铺倒闭;而冷设备,缺乏亲和力。
也有很多咖啡师最受不了:自动咖啡机煮的咖啡不好,没有灵魂。
咖啡师和咖啡机谁做的咖啡更好?
在咖啡行业,“用自动咖啡机冲出来的咖啡不好喝”,就像“星巴克的咖啡好喝”一样,一直有争论。
在这个问题上,孙瑜表示自己经历了从抗拒到接受再到敬佩的过程。最终说服他的是盲测。
起初,鱼眼咖啡在办公室里偷偷放了自动售货机。后来我不想让客人看到自动咖啡机怎么煮咖啡,只偷偷放在外卖店里。
然而,顾客并没有注意到咖啡师制作的产品和自动机器制作的产品有什么不同。鱼眼咖啡位于上海长乐路店内,咖啡机甚至成为吸引路人目光的营销手段。
此外,机器也在不断升级。据孙宇介绍,鱼眼咖啡用的机器上应用了一些AI算法,可以拆解每杯咖啡的不同步骤。当你喝完一杯,放下另一杯,机器会重新计算。
“比如这个酝酿头下一步的最佳路径在哪里?最终的结果是我希望放上去的咖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冲泡好,每一杯都是定制的。”孙瑜说。
做了7年生意的咖啡师孙晓对自动咖啡机也有积极的态度。他认为,与咖啡师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相比,咖啡机可以提供更稳定、更高效的咖啡。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杯咖啡是谁泡的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贵。
标签
在咖啡行业,在关于咖啡风味影响因素的讨论中,出现了“631”和“4321”两种争议。
在“631”理论中,60%靠咖啡做豆,30%靠烘焙,10%靠酿造技术;
在“4321”理论中,40%靠咖啡做豆,30%靠烘焙,20%靠冲泡设备,1%靠冲泡技术。
虽然,好咖啡从来不依赖理论。但可以看出,市场上关于咖啡师和咖啡机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幸运的是,“消费者认为一杯好咖啡就是一杯好咖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所接受。谁在乎背后的咖啡是怎么做的?
物流行业最后一个融资案例发生在3月15日。浦东硅谷银行与韦杰成培达成合作,向其提供数千万人民币债务融资支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和定期贷款,主要用于帮助韦杰成培进一步加快在2B货运市场的业务拓展。
这轮融资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与往年物流行业的融资情况相比,这是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从资本的角度来看,物流行业是不是没有那么性感?
1.行业进入观察期
回顾2013年到2017年这短短的五年,物流业已经从“默默无闻”成长为一个大出路。而风口的出现,有偶然的成分。用柚子投资合伙人程鹏的话说,“物流是一个恰好在O2O浪潮下被席卷出去的行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16年之前,创业者讲故事的时候,大多把自己比作“物流的滴滴”。直到2016年,几大民营快递公司上市,物流业才真正变得有吸引力;2016年和2017年,物流业融资案例数量和融资金额分别达到峰值。
这是一个快速注资的阶段。一旦挖掘出某个细分,资金就会立即跟进。
2018年,亿元融资案例频频出现,这是物流业融资的一大特点。从融资轮次来看,A轮后的企业占大多数。在资本的催化下,各个细分领域都出现了企业,市场结构也开始出现。
从改变行业融资状况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2013-2017年是讲故事的时代,更多的资本用于商业模式的布局,企业估值快速增长;然而,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估值的增加可能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价值。2018年,行业进入市场验证阶段,试竞争开始。企业开始脱下创业公司的外壳,回归商业去做生意。
所以对于今年一季度物流行业融资案例较少的现象,棋盘资本创始人马宏认为,不是物流投资少,而是一般投资少;这是正常现象。经过一轮密集投资,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察期。
资本已经把它狂热的态度变成了安静的了望。
2.“让子弹飞一会儿。”
受中国整个资本市场变化的影响,2018年完成融资的基金总数继续减少。资本逐渐对行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变得焦虑和谨慎。
“资本会根据自身特点做一些调整。比如有些LPs可能更倾向于投资中后期项目,更注重项目的盈利规模和现金流。和君资本物流供应链的投资者张盼说。
因此,从去年的投资情况来看,资本往往会投资大量的正项目。
在投资金额上,这些融资案例一次次刷新了子行业乃至整个物流行业的融资金额记录,龙头企业获得的筹码越来越多。在资本的寒冬下,他们为冬天做好了准备。
过去资本疯狂涌入期间,资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金钱,还带来了玩互联网的方式,就是花钱买时间,“烧钱”是常态。当公司发展突破初期,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问公司创始人,“盈利模式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扭亏为盈?」
在商业模式验证期,人们更加关注企业的造血能力,这也是最近很多创业者焦虑的地方。所以我们看到京东物流逐渐全面开放,现在已经开始调整人员结构和薪酬结构。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增强了组织活力;合并后,曼邦开始突破匹配平台,切入交易、售后市场、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同城货运领域,企业开始拓展边界,从C端到B端,甚至进入大B端;LTL快递领域的巨头们也不再盲目“烧钱”,开始夯实基础,优化网络,打磨产品。他们将2019年定义为质量年.
“资本会对企业更有耐心和冷静,尤其是前期拿到钱的。至于新的融资案例,我个人的看法是“让子弹飞一阵子”,目前的资金环境可以让项目“卸妆”更快。陈达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总监张琦说。
3.接下来,钱会去哪里?
2019年一季度过去了。笔者梳理了物流行业迄今为止公布的融资案例,从这些案例中发现了几个特点。
1)融资金额同比增加。一季度物流行业融资项目29个,较2018年一季度的24个有所增加。
2)融资间隔变长。距离上一轮融资已经一个月左右了,相对于往年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时间间隔。
3)A轮内外融资增加。去年的融资案例中,大部分都是A轮以上融资,项目比较成熟;今年第一季度,A轮尤其是P轮再A的融资大幅增加。
4)供应链企业较多。在过去,投资更多的是单一的突破,但现在资本正逐步进入细分领域,如生鲜、餐饮、汽车零部件、家居等领域,布局整个供应链。
对于这些现象,马红表示很正常。“行业投资不能完全中止,大市场之间总有小考验。而且“建筑底盘”的经纬线之一是S2b模式,涉及生鲜、餐饮、汽配、家居等行业的供应链公司。其实这就是供应链的再造:从最初的“烟囱式”到授权前台的“底盘式”。」
所以,从资金走势的角度来看,或许可以推断出钱接下来会去哪里。
1)股票整合。这是业内普遍认可的一种形式,行业进入了股份化时代。中鼎资本在物流行业的投资有一个很大的方法论,就是中美对标。中鼎资本合伙人尹俊平表示,在传统物流领域,中国将重复美国走过的25年的路,中国可能只需要10年就能走完。
资金、技术、客户需求等因素驱动整合速度。集约化、综合化、全链化是大趋势。可以看出,大量资金流向了龙头企业,新的投资开始转移到集成商身上。比如过去没人关心的专线领域,资金投在聚盟、德坤,第一季度的融资企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供应链集成商。
2)提高效率。在过去的两年里,物流技术公司越来越多,在仓储机器人、自动化设备、SaaS系统、车辆管理等领域诞生了大量的融资。年初,国内外自主驾驶领域又出现了一波投资高潮。
对于未来的投资方向,马宏认为,第一阶段是“打造底盘”,第二阶段是打造“智能硬件”和“软件算法”两翼,未来20年讲“效率逻辑”;第三阶段是供应链金融和商业物流,最终走向“四流合一”。这不是“商业模式”,而是“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