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家饱经风霜的餐厅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不断创新,争取新的发展机遇。
莫斯科餐厅建于1954年,是北京展览馆的一部分,并于当年10月2日正式开放。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一家西餐厅。
走进餐厅的大门,让人感觉身处异国。宽敞明亮的大厅,十几米高的雕花屋顶,巨大的落地窗被窗帘遮住,大厅中央矗立着四根巨大的带有浮雕的罗马圆柱……苏联建筑的雄伟气势和富丽堂皇,时隔半个多世纪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展览馆建筑群是由前苏联专家设计的苏联风格建筑,使莫斯科餐馆成为餐饮市场上独一无二的餐饮品牌。”莫斯科餐厅经理张春燕告诉记者。
开业初期,精致的菜品、优雅的环境和主食客的特殊性,让来到这里吃饭成为普通人的梦想和荣耀。尽管中苏关系跌宕起伏,但莫斯科餐厅始终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它的历史被珍藏在中俄两国几代人的记忆中。
对于老北京人和在苏俄待过的人来说,莫斯科餐厅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在前厅的台阶前,经常看到餐厅服务员帮助一些行动不便的中老年人上楼梯,他们的生活都与前苏联或俄罗斯有关。有的是为了庆祝周年纪念,有的是为了和老朋友一起回忆过去,有的是为了现场听俄语歌曲。
一对曾经在中央编译局工作的老夫妻,坐在餐厅大堂东北角,静静地享用着午餐。“五六十年代在老莫吃饭很体面。那时候亲戚朋友都来北京了,我们请他们过来吃饭。”两位风华正茂的老人向记者回忆道。
莫斯科餐馆的政治光环在半个多世纪后逐渐褪去,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走向市场。面对新的挑战,莫斯科餐馆选择了坚持不懈地开拓未来。餐厅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努力满足市场和顾客的要求,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并继续书写自己的传奇。
近年来,莫斯科餐厅进行了内外装修,突出了历史和时尚元素。如今,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不仅可以欣赏大厅顶部的雪花图案、墙上的油画、大厅前的欧式喷泉,还可以聆听悠扬的俄罗斯民歌和中国流行音乐。
根据张春燕的说法,这里的俄罗斯元素近年来显著增加。比如餐厅里的很多饰品都是直接从俄罗斯进口的,窗帘是仿照克里姆林宫的设计,餐厅里的壁画有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展示柜里的展品,餐厅里的吊灯,餐具,包间里添加的俄罗斯传统音乐,都体现了俄罗斯风格。
就像它的民间名字“老莫”一样,这家餐厅逐渐成为普通人的老朋友,许多人选择在这个优雅而庄严的地方与朋友和家人分享美好时光。目前莫斯科餐厅主要是和家人朋友聚餐,顾客主要以40岁左右的人为代表。
张春燕承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莫斯科餐厅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定位简单、观众年龄偏大、缺少年轻人喜欢的西餐产品等。
尼古拉斯,29岁,俄罗斯人,现在北京工作。他笑着说以前很少听过北京莫斯科餐厅的故事,这次去餐厅吃饭。不过这里有很浓的俄罗斯气息,让人感觉很亲切。“希望俄罗斯红菜汤不要那么甜。另外,还不如多放点酸奶油。”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该餐厅计划在2014年“十一五”前开业60年,即——年,推出一家新餐厅,针对30岁左右的目标客户,定位为时尚、年轻。新餐馆里的菜会很好吃
“莫斯科餐厅将保持传统,坚持浓郁的俄罗斯风格。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加强莫斯科餐厅的俄罗斯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时尚元素,同时营造餐厅的外部环境。”张春燕说:“餐馆只有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市场中生存。”(记者陈昌高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