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景图)
1月17日,北京北三环某汉堡王店员工接到通知:本月20日起,饮料供应商将由百事可乐改为可口可乐。”这几天我们会把百事可乐的饮料杯收起来.”对于员工小刘来说,更换饮料供应商的品牌是极其困难的:换机器,换纸杯,换原浆,在饮料的配制方法上也没有什么不同。“这是公司的决定,对我们没有影响。”小刘说。
小刘的轻描淡写与百事可乐和汉堡王数千家门店的饮料业务有关。根据汉堡王2018年底发布的声明,从2019年1月1日起,该品牌销售的相关饮料产品将由可口可乐品牌供应,相关百事可乐品牌饮料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百事可乐、7-up、美年达等。)最迟从2019年2月1日起不再销售。
汉堡王放弃百事可乐,选择可口可乐,扩大了两家饮料巨头的竞争。
1月14日,百事公司告诉《经济观察报》:“我们向中国大陆汉堡王供应百事系列饮料的合同目前有效,并继续具有法律约束力,各方应全面遵守。公司正在与相关方沟通,促进合同的持续履行,并根据合同和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汉堡王和百事可乐还在合同期吗?截至发稿时,汉堡王和百事可乐尚未回应。
汉堡王、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三角关系是个谜。但汉堡王的门店准备更换供应商已经成为事实。店前,汉堡王官网菜单上出现了可口可乐旗下的Minute Maid等品牌。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渗透到零售以外的许多渠道,渠道的分销为他们产品的多元化发展铺平了道路。这次,谁会更好?
争夺特殊频道
五年前,百事打败可口可乐,成为汉堡王中国的饮料供应商。现在,两人互换了位置。
这个时候的汉堡王已经没有五年前那么大了。据悉,汉堡王已于2018年底在中国开设第1000家门店,并计划在三年内再开设1000家门店。
失去几千家店的货源,这显然是百事不愿意看到的。面对本报的采访,汉堡王选择了沉默。可口可乐告诉记者,由于处于沉默期,它不能披露任何具体业务的信息。然而,该公司官方微博转发了汉堡王的声明,并留言称:“小珂和汉堡王之间的旅程正式开始。”
“如果双方合同到期,汉堡王更换供应商是正常的商业惯例,汉堡王选择谁取决于多种因素。”王红(化名)负责一个饮料品牌的营销。在他看来,百事和可口可乐在品牌力和消费者影响力上是对等的,供应价格也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谁更取决于两个伙伴之间的顶层沟通。“管理层可能已经就品牌契合度和服务模式达成共识,”王红表示。
“这绝对不是钱的问题,”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朱说。他向记者介绍了一个现象:百事和可口可乐在陈列、下单、回访等零售服务上是不同的。百事可乐每周回访一次,可口可乐两到三天回访一次。朱补充道:“这是品牌服务的体现,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汉堡王会再次捧上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直站在饮料行业的前列。两家公司相爱百余年,在竞争中形成了不同的品牌调性和商业模式。可口可乐强调“永恒经典”的品牌形象,百事选择“年轻状态”;可口可乐重视横向发展,以饮料类为主,百事可乐跨越饮料、休闲食品等不同子行业。
两个品牌虽然有区别,但还是要上架打,特别是一些特殊渠道,只有一个有机会,所以竞争更激烈。
餐饮渠道被行业专业人士称为直接工业用户。与零售相比,这种渠道可以使消费者被动消费,避免中间分销环节。被业内视为成本可控、量大利润可观的稳定渠道,尤其是在餐饮业蓬勃发展的时候。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餐饮渠道上各有阵营。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百事的客户包括吉野家、功夫、嘉禾一品等。有很多快餐连锁品牌;可口可乐的客户更集中在餐饮企业,包括金鼎轩、梅州东坡餐厅等。
正如王红所说,在餐饮渠道上,双方定价是平等的。以杯型饮料的供应为例,两家公司主要提供原浆。河南某饮料原浆生产厂家告诉记者,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一个原浆的供应价格都在300元左右,一个20斤的原浆可以制作300-500杯480 ml的可乐杯。
国内一些饮料原料企业也在抢占这个市场,他们的优势就是价格。“同样规格的原料,我们定价在250元以下,味道不比两家大公司差。”在一个厂商看来,百事和可口可乐之间的溢价体现在品牌上。当然,国际标准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也是优势。“这将考验两家公司,它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业务合作。会聚点,比如可口可乐的主要无糖零,目前是其推广的重点,这将是一些餐饮渠道的定位。”
汉堡王的工作人员也透露:“更换可口可乐后,汉堡王还将提供零度可乐。”
正如上述厂商所说,与零售品牌力的驱动力不同,特殊渠道的布局更取决于销售团队的能力。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有当地的合作伙伴。前者将装瓶业务移交给中粮集团和太古集团,后者则选择了康师傅负责非酒精饮料的生产、销售和分销。这背后有两家公司在利用本土企业发展稳定市场。
变革的新战场
饮料行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现在会更加珍惜任何渠道机会。这背后是碳酸饮料市场增长乏力这一不争的事实。未来,两家公司除了抢占渠道外,还将面临新的竞争轨道。
曾经风靡全球的碳酸饮料,如今被新一代消费者称为“肥宅幸福水”,带有明显的“不健康”、“导致肥胖”的含义。相反,“90后泡枸杞”的梗成了消费需求变化的真实写照。
中国商业研究院大型数据库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碳酸饮料产量达到峰值1811万吨,之后连续三年下降。2017年碳酸饮料产量降至1744万吨。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近年来深受碳酸饮料市场萎缩的困扰。2017年,可口可乐实现净利润354.1亿美元,同比下降15%;净利润12.48亿美元,同比下降81%;百事可乐2017年净利润降至48.57亿美元,同比下降23.26%。
最新一组数据显示,2018财年第三季度,可口可乐的收入为82亿美元,同比下降9%,但有机收入同比增长6%。可口可乐表示,零糖产品、福泽茶、包装水smartwater等品牌表现强劲;百事可乐2018年第三季度净收入为165亿美元,同比增长1.5%。该公司将其归因于北美消费者对茶、佳得乐和其他饮料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两家公司的全球市场中,中国仍然是一个具有增长潜力的重要市场。朱认为,两大巨头的角力将从之前的产品、营销、渠道、服务延伸到转型,也就是如何转型成为一家产品健康、多元化的饮料企业。
两家公司也在加快转型,可口可乐在市场上的动作更加频繁。仅在2018年,一直喜欢“买中买”的可口可乐就先后收购了咖啡公司Costa、澳大利亚公司OrganicRaw的子公司MOJO Kombucha,推动了尼日利亚果汁公司Chi的收购,还报道了麦芽乳饮料品牌“好样”的收购。在大规模收购的同时,新产品战略也开始了。2017年新CEO上任后,可口可乐推出了500多种新的饮料产品。
在中国市场,可口可乐先后推出了雪碧纤维、春茶馆、纯沈约纤维水、可口可乐纤维、果茶调味饮料“悠悠茶”等多种新产品。此外,可口可乐还向中国推出了大量在全球市场畅销的产品,如咖啡品牌Joya和功能饮料Monster。可口可乐还透露,高端饮用水是公司的下一个选择。
百事也在寻找更多的细分机会。2018年,百事公司宣布将以32亿美元收购泡泡水机制造商SodaStream,以扩大其产品组合。该交易预计将于2019年初完成。在中国市场,百事可乐也推出了无糖黑罐可乐。
在王红看来,可口可乐在多元化和细分化上明显比百事快,这与双方的经营策略有关。因为只专注于饮料行业,可口可乐似乎更有决心“脱碳”。但王红也表示,现在消费多元化,需求多变,很难走到大饮料时代,这也是可口可乐走多条腿的原因。“非大单产品时代的问题是,更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故障率更高。”
这也是摆在两大巨头面前的问题:消费者买创新和多样性吗?此前,一家跨国食品公司的产品部门的另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市场食品行业的新产品存活率只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