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全国餐饮市场继续逆势上涨。中国烹饪协会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14996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去年同期快1.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餐饮收入3949亿元,同比增长6.3%,比去年同期增长3.4个百分点。餐饮市场继续以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的速度发展。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元分析了今年上半年的发展情况,表示餐饮企业已经确定了发展方向,大众餐饮主导的市场充满活力。与此同时,大众餐饮需求产生了多元化格局,以小而美的特色餐厅成为骨干,高端餐饮也有一定的消费需求,各种服务模式得到改善,尤其是“互联网”餐饮表现强劲。食品安全和企业信用管理状况良好,消费者关系趋于和谐。大型餐饮企业密切关注特殊需求市场,如休闲餐饮、面包店、甜品店、水果吧等。大品牌的副卡开始发挥渗透市场的作用。他认为,下半年餐饮业有望以目前的速度保持稳定增长。他鼓励餐饮企业珍惜大好形势,通过改善自身管理、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审慎务实的态度,共同开创中国餐饮3万亿元新时代。
两年前,和IPDA一起订餐对餐饮业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但两年后,这种新鲜感只是小巫见大巫。最近,麦当劳在中国市场推出了自己的汉堡项目,向消费者提供24种配料,允许消费者在半平方米的大PAD上混合,然后用信用卡支付。在中国吃了25年麦当劳叔叔的汉堡,我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麦当劳只是个例。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等热门概念下,我们从来没有觉得熟悉的餐饮消费场景其实很酷很酷。因为在餐厅吃饭之前只能用银联刷卡,微信、支付宝等各种更便捷的支付方式也逐渐实现。以前想出去吃饭,都要老老实实去餐厅,忙的时候还要排队。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很轻松的用手机叫外卖,或者用手机提前订桌子,点菜,结账。到达餐厅后,菜已经在桌子上了。
餐饮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广泛到来。但是在这些数字体验的背后,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大数据的应用。
现在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个行业。企业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预示着一个新的增长点已经打开。什么是大数据?以服装行业为例。一个十亿美元的企业,至少有上百万的消费者。如果能够通过系统对这些消费者的数据进行逐一的把握和分析,服装企业就可以很好的了解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让企业在生产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发,更准确的向市场投放个性化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消费者。
与服装行业相比,即使是同一个餐厅品牌、不同店铺的同一道菜,也可能有不同的口味,所以餐饮不是一个标准的消费产品。可能有人会怀疑餐饮是一个随机消费很强的行业,那么大数据挖掘能有多大意义呢?
我们不妨把餐饮行业大数据的使用,从其他行业的发展轨迹上反转过来。要收集大数据,首先要生成客户账户信息。该账户信息可以记录客人对餐厅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它可以记录消费者的特殊消费偏好、消费能力,甚至等待时间和用餐时间。这些数据可以为餐厅向客人推荐合理的食谱提供依据。
具体可以触及以下消费场景。比如某餐厅推出新的牛肉菜,系统会自动将信息推送至喜欢牛肉的消费者手机。比如一家餐厅发现某一道菜特别受欢迎,想把它开发成工业化产品进入家庭,系统可以准确的找到喜欢这道菜的消费者进行反馈和消费测试,甚至这些消费者可能是未来这种新产品的第一批种子用户。
总之,餐饮行业应用大数据的意义在于节约成本,加强管理,提升客户和绩效,提升消费者对餐饮企业的服务体验。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所谓大数据,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只有小河。现在很多餐饮企业都有从会员管理系统收集数据,但是收集信息只是一个步骤,后面还有很多数据分析工作。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餐饮企业都不知道怎么做。另外,这些数据要想有效,还需要一个细化操作的阶段,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在这一点上,即使像麦当劳这样成熟的连锁餐厅也向作者承认,其目前对大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我们不妨大胆地想一想。有一天,你在上班的路上饿了,准备叫一个辣咸肉PIZZA带回家吃一顿饱饭,但是餐厅的接线员可能会告诉你,“女士,我建议你再点一个PIZZA试试?因为后台监控你前两天喉咙发炎去医院了。”而且如果你对点什么披萨犹豫不决,接线员可能会再次提醒你:“女士,你之前已经点过几次奶酪披萨了。您想继续订购奶酪PIZZA还是最近尝试我们的新口味?”您下单并报出家庭地址后,运营商可能会再次提醒您:“女士,根据您手机上显示的定位信息,您距离我们店约300米。如果您选择在商店取,您将比我们的送餐时间提前半小时吃PIZZA。”
这种消费场景看似有点吓人,但未来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