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位于河北省中部,京津冀保定三角的中心。境内河流为黑河流域大清河系,大清河、肇河穿境而过。
当地低洼地区承载着5100平方公里的清代南部五大特产、十四个县的淋水,历史上已涝十年。这里的农产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谓“淹文安瓦十年不回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安县被命名为古瓦,并在长期的抗涝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瓦甸文化,成为冀中瓦甸文化古城。
古洼一锅鲜古洼魂
1963年8月1日至10日,海河流域连续10天暴雨,平均降雨量超过400 mm,较大降雨量2050mm,总降雨量563.02亿立方米,洪水总量270.16亿立方米。
降水异常,洪水突如其来,水库溃决,溢洪道失控,给文安带来了巨大的洪水压力。受灾难影响的文安在短短十几天内变成了一片汪洋。文安洼水深8.63米,总水深——5米。据估计,受影响的农田总损失超过4.89亿元。
在党中央、国务院、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帮助下,文安发扬自我牺牲精神,保卫天津,保卫津浦铁路安全。8月14日,对文安洼进行分洪,在赵王新渠、谭力、葛店大堤进行分洪。文安县位于牛角洼新城、石圪庄、苏俏公社,全县幅员辽阔。转移受害者35.3万人,安次、永清、霸州安置18.5万人。350个村庄克服了高水位和大风大浪,保护了村庄。英勇的人民英勇顽强地抗击洪水,同时也谱写了防洪史上辉煌的篇章。
1963年秋,抗洪斗争胜利后,河北省举办抗洪斗争展览。参观结束后,毛泽东主席非常感动,写下了举世闻名的《一定要治好海河》。于是,历时17年的“根治海河”工程拉开帷幕。
古洼一锅鲜古洼食
由于古洼地潜力低,常年的涝灾给古洼地人民带来了艰苦的生存环境。但与此同时,水带走了庄稼,带来了丰富的水产资源。瓦地的死水期为淡水鱼和水生植物的生长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泥鳅春天出来,水流过秋来”,“河里小鲤鱼多,当年水溢出坡”。鱼虾自然经常光顾人家的餐桌。草盛产鱼和肥料,渔业养殖和捕鱼成为许多农民在死水期的主业。内涝后,当地居民可以很容易地在村外的水坑里捡几斤小鱼。当他们回家时,他们使用文安的传统吃法,“把蛋糕和鱼放在锅里煮”,丰盛的午餐就出来了。
“一锅鲜”由传统的“粘饼煮鱼一锅”演变而来,形成了和田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古瓦一锅鲜,发扬了原有的瓦店菜“粘饼煮鱼一锅”,呈现了冀中特色的鱼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
评论